站內檢索
菩薩行的現代轉型——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為中心的探討
「佛教現代化」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和實踐的重要內容。星雲大師暨佛光山的佛教現代化運動改變了傳統佛教界的諸多弊端,有效地推動了佛教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播和轉型。這一「佛教現代化」的實踐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把與大眾生活疏離的傳統佛教,轉變為落實在現實生活中的佛教信仰。把傳統佛教中深奧難解的法義進行大眾化和通俗化的詮釋,改變了傳統佛教多集中於精英人士的局面,使佛教教化通俗化,而為大眾所接受。改變了傳統佛教較為局限的教育辦學方式,形成開放性、現代性的新型佛教教育模式。對於傳統佛教中實際存在的性別歧視現象,宣導男女平權的理念並付諸於實踐。星雲大師暨佛光山佛教現代化的理念與實踐,為佛教在現代社會中如何順利傳播和產生影響提供了卓有成效探索。
「新般若學」視域中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之人間佛教是現代性的佛教,但其根基仍在於傳統佛教。大師深具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此乃大師人間佛教之真正基礎。而對此進行理論深化仍須從大乘佛學著手。本文在程恭讓教授論證之基礎上提出「新般若學」,意在以傳統般若學為基礎構建新般若學之體系,並在此新般若學之視域中洞觀大師之人間佛教。但本文只是提出了這一構想,並初步考察了大師之般若思想及其與人間佛教之關係。
人間佛教與儒家思想 —以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為中心
人間佛教是當今中國佛教發展中最為顯著的潮流。而人間佛教之所以能夠形成、能夠有大發展,固然是由於人間佛教的提倡者發掘和彰顯了佛教經典中過去往往被忽視的人間性內容,強調這些內容是佛教的精髓,是應當奉行的,即所謂的「契理」;但更重要的是,人間佛教為了適應時代的要求,在堅持佛教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必須對傳統佛教思想進行創新轉化,並努力付諸實踐,即所謂「契機」。而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就須要廣泛吸收佛教之外的宗教思想或哲學學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採取會通佛儒的方法,吸收作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底色和主要內容的儒家思想。本文的重心即在於以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為主,闡述人間佛教在形成、發展過程中與儒家思想的關聯。
佛法與自由──太虛大師佛學思想中的自由觀念
太虛大師是中國現代佛教史上具有最多自由關懷的佛教僧人,自由是貫穿其一生政治和宗教活動的主題。他對自由的論說,具有鮮明的個人特點,在現代思想史上獨樹一幟。他把傳統佛教思想與近代自由觀念冶於一爐,極大地開拓了佛教思想的視野,賦予了佛家自由觀念以豐富的社會歷史內涵,有助於中國佛教的現代化。本文比較系統地論述了太虛的自由思想。
制度建設與人間佛教信仰方式——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制度理論為中心
人間佛教的制度建設涉及到佛教組織的建構模式、信仰表達模式、團契模式、身分及信仰群體的認同方式,同時也決定了佛教文化的信仰表達、人際互動、團體認同、人群信任……等層面的社會化建構路徑。人間佛教「星雲模式」即是基於佛教傳統,同時也創新了傳統佛教制度,設置佛光會這一現代法人制度為人間佛教模式提供強大動力,使得叢林制度與功能在教團與社團的互動中得到了最好的延伸,既能保證僧團制度的有效性與神聖性,又最大可能的確保其有效性與神聖性,因此被諸多學者定位為「星雲模式人間佛教必將成為一代風範」,也成為中華文化、社會建設的重要社會力量。
早期中觀學與「人間佛教」思想
由佛光山星雲大師所倡導的當代「人間佛教」運動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深刻的思想意涵需要加以總結、詮釋,進而在佛教形態學意義上加以定位。相對於傳統佛教在「亞洲」地區的「民族化」、「地域化」之特殊化形態取向,當代人間佛教面向的是全球,指向的是「普世宗教」形態,雖然此中仍存有教化策略的選擇問題,但毋庸置疑,其根本之務乃是要基於佛教立場處理「人」之普遍「心性」狀態與「心智」結構。
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之關係— 以星雲大師之禪教詮解為主之論析
本文主要以星雲大師所倡導之人間佛教,其中有關禪教之詮解,如對於《六祖壇經》、《妙法蓮華經》乃至《維摩詰經》之詮釋與闡明,以論析星雲大師所開展之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義理之關係。亦即依星雲大師所提倡之「解在一切佛法,行在禪淨共修」之脈絡,首先從禪的不可說到星雲大師對於禪的詮解,來對照彰顯大師說禪所具的開權顯實特性;其次則是溯源法華經教之慈悲度化、善巧方便與大師之「四給」的關聯,以具體闡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之間蘊含了從本垂跡的關係。再其次則以星雲大師最喜歡的維摩詰居士,具體而微地呈現星雲大師在當今社會中推行佛教在人間的自行與化他。本文期盼藉由上述幾個面向之論析,得以具體勾勒星雲大師承續傳統佛教,繼而開展出人間佛教,更進而堅信「人間佛教是佛教未來的光明和希望」的理路脈絡。
大陸人間佛教面臨的主要問題
人間佛教是目前海峽兩岸共同的佛教發展潮流,但大陸和台灣的人間佛教經歷了不同的歷史變遷,所處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土壤又存在很大不同,所以在當代的發展也呈現出不同的特徵。大陸人間佛教是在傳統佛教的基本模式下逐漸展開的一種佛教發展趨勢,其所面臨的問題既和當前大陸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有密切關係,也和佛教自身傳統因素的制約息息相關。在尋找破解大陸人間佛教諸多問題的路徑方面,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可以提供有價值的借鑑。
太虛與人間淨土最新研究之評述
太虛大師因當時社會批評佛教反現代化、厭世、逃避現實、寄生於經濟而作出回應,那麼很可能會把他對於「人間淨土」的思想看作是對社會福利及社會正義改革的號召,而這種努力只會影響在地球上生活的我們。另一方面,如果人們用與太虛一樣的傳統佛教觀念和目標來閱讀他的著作,可能會發現人間也可以存在於宇宙的其他地方。如果太虛大師的觀點的確如此,就不能將他的「人生佛教」翻譯為「入世佛教」和「入世淨土」,也不能把他的目的理解為只是為了提倡社會改革而排除其他傳統的修行及目標。本文從太虛大師關於人間淨土的論述,探討其如何運用現代宇宙觀提倡社會改革,也盡力保留傳統人間的觀念,讓人道特質可以在佛教宇宙觀裡彰顯。我們將會看到他保留了多少關於現實、心、修行和輪迴的傳統佛教觀點。
星雲大師的動物觀——兼論動物保護與人間淨土建設之關係
星雲大師對動物的認識,既有受傳統佛教觀念的影響,也有受近代西方科學進化論的影響。他對動物的認識主要可以概括為三點:動物具有自在的清朗佛心;動物是人類同體共生的生命體;動物是人類生命教育的良師。基於這樣的認識,星雲大師提出「以護生代替放生」和「推廣生權時代理念」的動物保護思想。同時,星雲大師又將他的動物保護思想與佛教的戒律規範結合起來,從而產生更持久、廣泛、有力的效果。星雲大師致力於人間淨土的建設,而動物作為眾生中的一部分,作為人類同體共生的生命體,如何減少人與動物之間的衝突與張力,保護動物的權益,落實動物的生權,也成為人間淨土建設事業中一項重要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