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論人間佛教的「現代性」與「傳統性」——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自近代太虛大師提出,經過一批佛教大德們的理論完善與實踐證成,現在已經成為「兩岸四地」中國佛教的主流思潮與實踐模式,而台灣星雲大師開創並引領的佛光山人間佛教模式,已經將人間佛教帶向了世界化發展,成為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影響世界的一個重要淵源。人間佛教何以能夠成為當今中國的佛教主流思潮?何以成為佛教現代化生存的必由之路?這正是因為人間佛教既因應了時代發展的現實要求,又扎根於佛教的精神傳統與佛陀本懷。換句話說,正是因為人間佛教做到了「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契理契機地將佛陀本懷與現實社會生活密切結合起來。用學術一點的語言來說,正是因為人間佛教實現了佛教在現時代「現代性」與「傳統性」的融合,才使得傳統佛教煥發出現代氣息與生命力。星雲大師曾對人間佛教做過精闢的解釋,他說:「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有助於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事實上,這一對人間佛教的理解當中,就包含了對人間佛教「傳統性」與「現代性」的高度概括,「佛說的」涵蓋了佛教的「傳統性」,「人要的」則是涵蓋了佛教的「現代性」。本文試以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發展歷程,略論人間佛教的「現代性」與「傳統性」。
人間佛教與傳統文化
探討人間佛教與傳統文化這一主題,既是討論中國佛教的歷史,也是在關注中國佛教在當代的建設方略,人間佛教從倡導的時候起,就十分注重與傳統文化的關係,這是人間佛教發展的一個歷史經驗。此文以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為個案,分析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看法,如何比較佛教與傳統文化,如何吸收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反省當代人間佛教延續和深化與傳統文化之融合。
人間佛教實踐的客觀化
星雲大師曾經說過,人間佛教是傳統和現代的結合,是從山林到社會、從寺廟到家庭、從出家到在家、從談玄說妙到實踐服務,所以如何將佛教傳統的精神價值具體展現在社會的各個層面,應該是未來人間佛教實踐非常重要的方向。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
星雲大師所講的人間佛教是廣義的人間佛教,而不是狹義的人間佛教,也不是學界所認為的當代中國佛教。所謂廣義的人間佛教是指回歸到以人為本的、傳統的、根本佛教教理上來的人間佛教。大師說:「人間佛教不是佛光山自創,人間佛教的理念來自佛陀,因為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度化眾生在人間,一切以人間為主。因此,教主本身就是人間佛陀,他所傳的就是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於當代領導學應用的探索研究
任何團體的成功運作,創造超凡的績效,有賴優越的領導。卓越領導者不只行使專業領導職能,更具備良好的品德修養。興起於西方社會的「僕人式領導」或「修道院領導」對這種意義給出具體詮釋與實用經驗。華人社會深受佛教文化影響,佛教教義可作為養成優良品格的觀念系統。漢傳佛教傳統曾經衍變為過度消極避世的傾向,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革除傳統佛教的流弊,提議要在入世參與當中涵養大乘佛教的菩薩人格,使佛陀教說能與社會人群的各個面向密切接合。人間佛教的入世轉向,使佛法得以成為培養卓越領導特質的思想資源與實踐架構。星雲大師教導管理者須先治理自己內心,克服驕傲、嫉妒、貪念,抱持謙卑、隨喜、無私的態度,使他人心悅誠服。此外,還應涵養樂在服務、尊重他人、見和同解、尊重法治、付出慈愛、諮詢智者、勇於負責、信任屬下,及其他優良品德。人間佛教的德性修學不屬於佛教的專利,適用於全體人類,可幫助社會各階層管理者在專業領導職能之上發揮「完整」的領導力,帶動團隊順利完成共同使命。
親切慈悲音,當代獅子吼——聆聽星雲大師《阿彌陀經》開示的所感所思
星雲大師在雲湖書院的這次開示是從講述自己的出家因緣及在台灣創辦佛光山的經歷開始,大師以一貫家常式的語調娓娓道來,極為親切。接著大師引導我們要如何理解「傳統佛教」與「現代佛教」、如何理解「傳統佛教」與「人間佛教」的關係。在大師看來,傳統佛教與現代佛教、傳統佛教與人間佛教在本質上並無區別。正如大師常言,佛出生在人間、成佛在人間、說法在人間,佛教本來就是佛在人間的教化,因此佛教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佛教。正因基於這樣的理解,大師對「人間佛教」才提出了著名的當代詮釋:「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有助於增進幸福人生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
佛光禪的止觀思想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十分重視禪學及禪法,佛光禪以佛教經論及漢傳佛教傳統為基礎,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逐步建立了從預備道、善行道、戒行道、定行道、慧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的修行體系。其中以定行道與慧行道為佛光禪的核心。佛光禪的止觀法門以原始佛教的定慧思想為基礎,結合大乘般若學說及天台止觀實踐,特別重視止觀法門在生活中的具體落實。
青年星雲對日本佛教的反思與借鑑
佛教在西元五世紀傳入日本,迅速為本地文化所接受;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佛教更是吸納歐洲學術方法,大興文教事業。歷史上,日本曾對台灣進行了長達50 年的殖民占領,其弊端深刻地影響著台灣佛教。本文通過對《星雲大師全集》的爬梳,試探初登台灣的青年星雲如何看待日本佛教,其思想對日本佛教進行了怎樣的反思與借鑑之問題。面對殖民占領導致的台灣佛教無戒化局面,青年星雲為恢復中國佛教傳統戒律而奔走鼓呼;另一方面,他對日本佛教的無戒化傾向的歷史淵源,展現出「了解之同情」。青年星雲為弘揚人間佛教思想,積極吸收日本佛教文教事業的優長,在短時間內撰寫出版《釋迦牟尼佛傳》一書,其寫作動機中不無回應日本佛教衝擊的心態;在大師的不懈努力下,《佛傳》通過更多樣的方式傳播開來,其影響力更是早已超越日本佛教中的同類著作。
叢林制度與禪宗教育
叢林清規源自佛陀親訂的律儀制度,是佛教僧團制度的根本. 百丈懷海禪師創立禪宗叢林,制度清規; 晚唐以後隨著禪宗風行天下,自此不問宗派,凡是寺院為調和大眾,安定秩序,無不實行叢林制度. 於是百丈所定清規,成中國佛教通行規範; 百丈清規不惟保持佛教傳統制度,並具傳統教育精神,建立起崇尚六和合,師道尊嚴的新社會規範. 禪的教育乃是高雅,神秘,絕不是言語所能詮示,故無言無說是禪的根本法,因此禪必需親身去體驗,才能體會到真滋味. 故禪門大德啟迪學者時,常以離言掃相的機鋒來彰顯自己心靈上所印證的絕對境界,破除學者意識上的分別知見. 百丈清規以身教為主,一切佛事都以身作則,不惟做到解行並進,並以力行為重,故其教育精神與禪宗教育實為一致.
星雲大師觀音管理法研究
星雲大師提出的觀音管理法既是對佛教的複興,又是在以西方理論為核心的管理學中發出東方的聲音,溝通佛教與社會,平衡傳統與現代,將精神因素和現實存在連接,實現從個人信仰到現代社會信仰的轉型。觀音管理法並非只是簡單的從觀音信仰中提煉出與現代管理相契合的部分,而是在恪守佛教傳統的基礎上歸納出一套包括理論、具體步驟、成功實踐案例的完整體系化的管理法,使觀音信仰在現代社會的實踐領域中發揮作用。星雲大師所提出的觀音管理法既能將傳統佛教介入現代社會又能保守佛教的本分,淨化社會、引領社會,化社會而又保持超人間性,不為社會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