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對人間佛陀的建構
通過與馬鳴尊者的《佛所行讚》相對比,我們發現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中的佛陀,首先而且在最根本的意義上是世間生命鏈條中的人。悟道之前,他依靠自力,在世間、今生成佛;悟道之後,他依靠道德和真理,面向人間,以善巧方便廣度有緣人。這就是星雲大師的「人間佛陀」。
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的語言文學特徵—兼論文學與人間佛教的關係
星雲大師,台灣佛光山開山,一生致力於弘揚「人間佛教」。他一生作品輝煌,文學是他弘法的重要工具。 《釋迦牟尼佛傳》更是他頗有名氣的長篇著作。雖為傳記類作品,但是此書的語言和敘述頗有文學特徵。本論文就《釋迦牟尼佛傳》的文學特徵進行研究,探討星雲大師如何利用文學手法,拉近與讀者的距離,讓此書頗受讀者喜愛,以及探討如何利用文學來弘揚人間佛教。
第四章 《釋迦牟尼佛傳》與星雲大師的宗教情懷
印度佛傳圖的象徵藝術
佛一生的事蹟,被印度的藝術家及佛教的僧侶們,雕刻描繪在寺院石窟之中,具有長達一千多年的歷史,可追自西元一、二世紀的印度貴霜王朝(Shunga) 到九世紀末的帕拉王朝 (pala)。佛傳的主題深深地吸引著藝術家們,如像當時佛教的信眾,對於佛教犧牲奉獻的熱誠,佛教藝術的盛況就像這豐富的遺產般瑰麗奇偉。藝術家和僧侣們從早期佛教文學中文學尋找題材,雕刻描繪在佛塔浮雕或石窟壁畫上,使整個佛教藝術呈現磅磚的氣勢。
《釋迦牟尼佛傳》與「新僧」星雲的宗教情懷
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初探
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研究
青年星雲對日本佛教的反思與借鑑
佛教在西元五世紀傳入日本,迅速為本地文化所接受;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佛教更是吸納歐洲學術方法,大興文教事業。歷史上,日本曾對台灣進行了長達50 年的殖民占領,其弊端深刻地影響著台灣佛教。本文通過對《星雲大師全集》的爬梳,試探初登台灣的青年星雲如何看待日本佛教,其思想對日本佛教進行了怎樣的反思與借鑑之問題。面對殖民占領導致的台灣佛教無戒化局面,青年星雲為恢復中國佛教傳統戒律而奔走鼓呼;另一方面,他對日本佛教的無戒化傾向的歷史淵源,展現出「了解之同情」。青年星雲為弘揚人間佛教思想,積極吸收日本佛教文教事業的優長,在短時間內撰寫出版《釋迦牟尼佛傳》一書,其寫作動機中不無回應日本佛教衝擊的心態;在大師的不懈努力下,《佛傳》通過更多樣的方式傳播開來,其影響力更是早已超越日本佛教中的同類著作。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皇皇巨著《星雲大師全集》,不但是星雲大師個人一生佛教生涯的真實寫照,而且也是「人間佛教」思想在當代的全景展示,說它是當代「人間佛教」的大藏經亦未嘗不可,甚至就應該這麼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