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教現代化略論
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類向現代化社會邁進了一大步。與之相應,思想觀念也正在逐步地現代化。思想觀念的現代化,通常面臨著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傳統?(二)是如何適應現實的社會?……如果說,特定的傳統往往是特定思想觀念現代化的「載體」(亦即具體的思想內容),那麼,特定的社會條件則常常是某種思想觀念如何現代化的現實根據(亦即朝著什麼方向發展及如何發展)。與其他宗教一樣,佛教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思想活動,在今日社會裡也面臨著一個是否現代化及如何現代化的問題。一般而言,當不會有人反對佛教的現代化,而對於佛教應該如何現代化的問題,則可能會見仁見智,人人言殊。有鑑於此,本文擬就佛教應該如何現代化的問題做一些嘗試性的探討,不妥欠當處,有俟大德方家指正。
星雲大師「以文弘法」寫作策略研究
星雲大師在「以文弘法」的創作實踐中,主要遵循口語化、說理化、多樣化的寫作原則,主要採用語錄體、小品體、傳記體這三種便於弘法的文學體式進行創作;在寫作手法上,他頻繁使用鋪排、妙用譬喻,幾乎不使用誇張,又善於運用鮮明的對比和短句。寫作原則、寫作體式和寫作手法三者的完美結合,使得大師形成了較為成熟的「以文弘法」寫作策略,對後來的宗教弘法實踐具有借鑑意義。
以星雲大師的「助念觀」看生命關懷
本文研究佛教的「助念觀」,許多研究對於「助念」之於生者的幫助並未進行深入探討,是以本文嘗試從佛法為人所需、為人間所設出發,探討星雲大師助念觀的核心的精神。論文以星雲大師《僧事百講》為主要依據,並參照相關論著。從念佛法門切入,分析星雲大師的助念觀內涵,是全面性地從日常生活中提起正見,並及於一切眾生的「生亡兩利」功德。此外,通過人間佛教助念觀的實踐,進行其對生命關懷的觀察,得出人間佛教助念觀的積極意義。
以佛光山四大宗旨看越南佛教教會的發展
釋迦牟尼佛給眾生留下三藏經文,歷代祖師為後世留下千言語錄。佛法不離世間而覺悟世間,眾生不靠佛法修行,沒後易輪迴苦海。面臨高科技時代,進入二十一紀元,大德高僧們都心中想念:縱使居山說法,能令頑石點頭;在藪講經,即使天花亂墜,不過無情接受,有何利益蒼生,假饒大道不弘,將何報深恩於佛陀,一身獨善將何度苦於含靈?所以星雲大師心懷佛光普照三千界,意欲法海長流五大洲,其中以「人間佛教」為核心,用「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共修淨化人心、以慈善福利社會」為方便。這些理念,從理論到實踐,從言說到身行,星雲大師及其佛光弟子已把弘法、教育、共修、慈善事業發揚光大,弘揚佛法,利樂群生。論文研討佛光山的四大宗旨之成果,同時將該理論來對照與越南佛教教會三十三年以來的佛事成就,因此證明星雲大師之「四大宗旨」是契理、契時之真理的。
大理地區信仰大黑天神源流考說
從造型藝術看大理地區佛教信仰的特點
大理白族民間信仰與宗教藝術初探
佛法無邊,任重道遠
宗教是人類歷史的產物,是人類歷史上一種既古老又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也是至今依然存在,在社會和人生的各方面發揮著重大影響的客觀現實。但宗教是會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而變化發展的。佛教既是宗教,當然也是如此。
星雲大師的實修觀念與禪宗思想史脈絡——從早期禪宗與《楞伽經》的象徵性意涵談起
本文將星雲大師的思想放在禪宗思想史的脈絡中探討,可以歸結出當代的禪思想延續早期禪宗思想之處。論文從禪宗初期的實修觀念出發,首先釐清中國大乘初期發展時期《楞伽經》的角色,和實修的觀念的內涵,對早期的禪師,尤其是菩提達摩而言非常重要的《楞伽經》,和實修是什麼樣的象徵性關聯性。其後歸結,星雲大師的實修觀念符合早期禪宗傳統,而加以創新,本文分四點討論他的實修觀:1.與《楞伽經》的關係。2.與菩薩道的關係。3.實踐之禪。4.與三學的關係。
儀式音樂研究的理論定位及方法
本文擬提出一個研究中國「近」信仰體系儀式音樂理論架構的初步設想,以作拋磚引玉,與參會學者們交換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