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詮釋的六個理念
在詮釋經典的方法上,佛教自初期聖典即教導「四依止」: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開啟了佛教經典在不同的人、事、時、地、物的條件因緣中,有了回應、調整與適應不同地區、對象、文化的詮釋空間,郭朝順教授指出:「佛教若要維持存在世間,必定在時間遷流與世事變化之間,時時保持對其所處時代之問題,具有隨緣回應與自我調整的能力,才能維持佛教之精神方向。」
讓善知識引導高科技—基於佛學「空」義的思考
佛教在全球化布教的「本土化」問題
「本土化」歷程並非一朝一夕便能成就,它涉及的層面很廣,佛教的弘傳要達到徹底的「本土化」,須面臨各個層面的接觸與融貫,除了物質層面的交會之外,文化交流的核心要義體現在思想、制度與精神,這是非常深層的對話,最為深刻的交融。如未能達到這種以精神、心靈的彼此面對交流,則「本土化」歷程仍尚未成功,當然,此歷程非數十、百年恐無法達成,對於彼此文化的理解,並達到合作的地步,同存共榮,同體共生,實需要一長段時間來形成較大的文化運動。
淺談佛光山的管理與超越
二○一五年春節前,我有幸參加了程恭讓教授組織的企業人士參訪佛光山活動,這是我第一次到佛光山,也是第一次拜見星雲大師,滿懷著欣喜,更帶著許多的疑問。通過幾天的參觀交流和學習,特別是與大師的座談,不僅讓我的疑問一個一個解開,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生生不息:比如人間佛教在兒童和青少年教育中起到非常正向和積極的作用,佛光山的組織和管理如同一個現代化企業,管理有方、充滿智慧,令人驚歎。
關注信眾對法義的認知
佛法不共一般神教的特性,應為佛教徒所把握,「人間佛教」或「人乘佛教」的弘揚,不能僅以辦活動為目的,而須教導信眾在辦理活動之際,如何攝心,應用佛法要義來面對一切境緣。否則,信眾不知活動是作為接引人信佛,或是作為修持佛法之助緣,而只是為辦活動而辦活動,不僅使各種活動成為庸俗化,而忽略了以「佛法」為解脫道之第一要義。
「星雲價值」能增加社會和諧嗎
我就說當年五四運動,一九一九年在北京發生的時候,提倡德先生與賽先生,一個科學,一個民主。沒有錯, correct,but incomplete (正確,但是不周延)。為什麼?另外二個名詞,一個叫經濟,一個叫教育,沒有放 進去。沒有經濟什麼都沒有,有了經濟實力馬上就要改良教育,有了經濟和教育才容易有科技,次序是應當這 樣的。如果一開始就是民主的話,其後果很難預測,所以經濟、教育、科技、民主的順序,應當是這樣的。
擴大僧團暨建立學術研究機制
將同一興趣領域的學者組成研究小隊,提供經費,舉辦固定例會,討論研究心得,一年兩年之後舉辦會議,發表成果,為佛教理論創造新面貌,殊為美事。學術界不乏會議之舉辦,但難有細水長流的深度交談,唯有在小團體內時常碰面,才能互相撞擊,創造新理論。
星雲大師的「童心」─讀《貧僧有話要說‧我的小小動物緣》
星雲大師在談到自己寫〈我的小小動物緣〉的目的時說,「在此,我也把我有生以來的動物朋友,敘述一下,以茲紀念」,這是該文的總基調。將動物視為朋友,這是最為典型的小朋友的心態(你可能看過嬰兒與小動物一起玩耍的視頻),因為大人們總有「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高於動物,從而視動物為工具、寵物或食物,然而,星雲大師卻說:「人和動物,原是一樣的生命,雖然身體形狀不同,但都是非常可愛的,都是值得尊重的。
身貧未是貧,道貧無剩物—讀《貧僧有話要說》隨想
我對星雲大師「共識與開放」的體認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今年在國際佛光會世界大會上給大家的大會主題「共識與開放」,星雲大師是以什麼樣的「共識」,領導全球三百多萬個佛教徒?「佛光山有一千兩百多位法師,我們來自二十六個國家,不僅彼此膚色不同,語言不同,就連文化、習慣、思惟,也有所不同,有趣的是,我們沒有薪水,沒有假期,沒有私人往來,每天工作至少十四個小時,說我們是因為共同的宗教信仰,嚴格說,應該是我們所信仰的宗教「內容」。」....「其次,我們來講「開放」,這兩個字,美國因為開放,吸收了全世界最頂尖的人才,擁有最好的科技,最靈活的企業….,可以說引領著世界的潮流。大陸因為鄧小平先生的改革開放,翻轉了整個大陸人民的生活,讓世界走向中國,也讓中國走向了世界。同樣的,我觀察星雲大師的一生,之所以能夠將佛教走向世界五大洲,也因為「開放」的胸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