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儒、釋、道關係在近現代社會的延續與展開—以星雲大師的「三教一家」為核心
自魏晉南北朝時期「三教」之說流行之始,儒、釋、道三教在衝突融合中,逐漸形成以儒、釋、道為核心的、相對穩定的中華傳統文化格局。近代以來,儒、釋、道三教在傳統文化本位的基礎上積極借鑑西學理論與方法,努力促成三教的復甦與新融和。作為人間佛教的繼承者與實踐者,星雲大師提出「三教一家、五教圓融」的三教觀,在繼承傳統三教模式的基礎上,構建具有佛教特色的「五教圓融」體系,不僅為傳統儒、釋、道三教關係注入新時代活力,同時也為當代國學發展提供新模式與新視角。星雲大師的「三教一家」理論,提倡傳統儒、釋、道應積極地在社會意識型態建構與社會制度完善層面,提出中華文化所獨有的解決良方,而「五教圓融」的宗教觀則是在「同體共生」理念的宣導下,積極推動各個宗教的交流與對話,在堅持文化主體性的基礎上追求文化多樣性。另外,星雲大師充分發揮人間佛教「護國利生、淑世致用」的實踐特色,推動人間佛教沿著人間化、生活化、制度化、現代化與國際化方向發展。
從「五乘佛法」看星雲大師判教觀和宗教對話觀的內在統一
星雲大師的「五乘佛法」是人間佛教的核心範疇。星雲大師在考察和借鑑歷史「五乘」理論的基礎上,對其重新定位,挖掘出「五乘佛法」中所蘊含的判教觀和宗教對話觀,及兩者的內在統一。星雲大師的「五乘佛法」繼承了中國傳統佛教判教理論的基本理路和框架體系,並站在時代的立場,對傳統判教觀的內容和範圍給予改造,突出「五乘佛法」的判教價值。改造後的判教理論為「五乘」體系內宗教之間和諧對話奠定了基礎,並以此開創了以人間佛教「菩薩乘」為根本究竟的相容論宗教對話理論,從而突顯了「五乘佛法」作為宗教對話觀的價值。星雲大師的「五乘佛法」理論是人間佛教建宗立說的出發點,也是佛陀本懷和宗教歸宿的完美統一。
宗教融合與宗教對話新拓展 ――佛光山佛教實踐的一個側面
本文從宗教融合與宗教對話的角度,對星雲大師及佛光山的佛教實踐進行了考察。認為佛光山致力於宗教融合與宗教對話的實踐,是當代人間佛教事業的一個重要方面,值得我們下更大的功夫研究。
道安大師與星雲大師—一個比較研究的視角
湯用彤先生在其佛教史名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中,曾依據梁慧皎《高僧傳》中的說法, 1 提出「高僧」和「名僧」的區分問題,認為名僧和同風氣,依傍時代,往往只能使佛法燦爛於當時;高僧則特立獨行,是釋迦精神之所寄,每每能使教澤寄被於來世。湯先生書中根據這一區分的標準,提出東晉道安大師(312-385)不僅是一位「高僧」,而且是「幾可與於特出高僧之數」的那些少數能為佛教開闢新紀元的一代高僧。
學習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一點感想
第四期人間佛教座談會期間,學者們談論最多的,是星雲大師剛剛出版的新著《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再讀大師這部書,又有一些感想。關於佛教尤其是中國佛教今後發展方向問題,我們更加有了清晰的輪廓,那就是這裡歸納為一個階段性的結論:那就是以原始佛教為基礎,以大乘佛教為指導,以中華文化為歸宿,以人間佛教為導向。
學習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一點感想
第七章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民間信仰思想研究
第七章 人間佛教與管理者身心調適
第七章 作為服務系統的人間事業
第七章 人間佛教的生命政治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