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與宗教觀光的再定義――佛陀紀念館神聖與世俗的融合
佛陀紀念館自2011年開幕以來,已將「宗教場所」的定義現代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為基本理念之一。佛陀紀念館儘管被譽為台灣數一數二的觀光景點,依然不乏批評之聲,認為其看起來像商業化旅遊勝地。本文則藉由研究星雲大師所提倡的「宗教觀光」之定義,與其他現存的定義進行對比,探索佛陀紀念館如何體現人間佛教的宗教哲學、挑戰一般人對世俗與宗教場所先入為主的觀念,以及其對重新定義現代朝聖之旅的貢獻。
人間佛教理念的反思: 從「人間佛教」到「世間佛教」
「人間佛教」和「人生佛教」思想是近百年來中國佛教理論與實踐的主流,已經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對此還需要不斷反思,推陳出新。本文提出以「世間佛教」代替「人間佛教」,「眾生佛教」取代「人生佛教」,以更好地彰顯佛教眾生平等的本質,回歸佛陀慈悲愛生的本懷。
繼承先賢 啟迪後世—試論星雲大師的生態思想
人間佛教改變了世人對佛教的看法
在此思考架構下,佛教與現代合理化經濟生活可說是格格不入的。當然,現代資本主義自身也存在許多問題,並不是不可批評的,但是,各國面對現代化發展以及具體社會建設,如何接引現代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此一核心議題,也是各不同宗教不能迴避的課題。佛教如何看待當前經濟社會﹖如果只能視其為五濁惡世,必須超脫出塵才能修道,則佛教只能置身在現代社會之外,無法提升、改變世界。而遁世修行真的是佛教最好的價值嗎?難道佛教只能在深山修行、不問塵世,才能顯得更為莊嚴聖潔呢﹖地藏王菩薩發願:「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佛教如果只在深山修行、置身俗世之外,豈能度化眾生、開創人間淨土﹖拘泥於形式,不是真的佛法,佛陀滅度時講授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只是執著於隻字片語,把僵化的形式當成佛教教義,無法接續佛陀的志業。因此,太虛大師說:世法皆是佛法,佛法不是佛法,善識此意,任何經論皆可讀也。印順法師也從阿含經:諸佛世尊皆出人間,不在天上成佛也。強調人間淨土的觀念。這些都是回到佛陀傳法的真諦以面對俗世的流變。同樣的,星雲大師主張佛法不離世間覺,應該抱著先入世、後出世的態度,先把世間的問題解決了,才能出世,因此,要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
六波羅蜜佛教教育在英語世界的實踐與推廣
近年來由於全球化、地球暖化、科技數位化、生物科技等趨勢之影響,人類生活的便利性已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然而面對自然環境的快速崩解、機器人逐漸取代低階人力工作、基因改造等切身問題日趨強化,佛法如何面對現代世界各種挑戰,提出利益眾生之思考方向與方案,已成為刻不容緩之議題。如提「有效利他主義(Effective Altruism)」的彼得.辛格 (Peter Singer) 等學者,即曾於二○一六年來台參與「利他主義與菩薩思想」國際學術會議,呈顯出佛學界對於佛教為因應新時代挑戰提出利他方案所作出之努力。
人間佛教是當今世界佛教發展的必然趨勢
人間佛教,顧名思義,就是要在人世間實現佛國的淨土,即是要把佛國的極樂世界在現實的人間付諸實現。這就是「人間佛教」的根本思想。這是當今佛教的一個偉大的理想,也 是當今佛教一切活動的行動指南。「人間佛教」已成為了近、現代世界佛教發展的一股強大的思想潮流。「人間佛教」不僅為中國,而且為印度、東南亞、日本、乃至全世界的佛教界所提倡和弘揚,已經成為佛教發展的一個具有世界性的大趨勢。
源起佛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入世修行品質
探討佛陀與阿羅漢住世人間的本懷——從《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申論之
從出世到入世——以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為中心的人間佛教現代性轉型
放在民族—國家建設,以及新文化運動等新思潮衝擊整個社會的背景下,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歷史處境,及其面臨的現代性轉型的歷史任務。正是敏銳地意識到了佛教所處的現代性轉型的歷史使命和歷史任務,太虛才適時提出了「人生佛學」、「人生佛教」以及「人間佛教」的思想體系及社會實踐路徑,並將佛教從出世的傾向拉往入世、救世的方向,成為人間佛教理論的開拓者。得益於各種因緣際會,星雲大師繼承並發揚光大了人間佛教的理論和思想體系,開創性地實現了全球弘法的夢想,並更新了佛教的形態,成功地實現了佛教的現代性轉型。佛教的現代性轉型,至少可以分為佛教的教義層面和佛教的組織層面。太虛大師及星雲大師等人所宣導的人間佛教,在這兩個層面均有所創獲,並提供了成功的經驗和模式。
眾生行業打造的世界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