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的藍圖(二之二)
本文的主旨不在高談人間佛教的理論,也不拘泥於一般學術論文的格式,只是有感於過去學者們常把佛教的理論搬來搬去,說是論非,分歧思想,造成佛教的四分五裂,殊為可惜。 其實,佛教本來就是「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道理不在辯解,而重在同一信仰。就等於吾人經常閱讀經文,義理明了;閱讀註解,反而不知所云。佛教的學術論文,重在給人信心,給人明白,給人一以貫之,對義理融會了然。佛教常講般若智慧,為的是去除分別;但實際上佛教界過去的各宗各派、各種議論,重重疊疊,異說紛紜。雖說佛教博大精深,但歧途雜論,未能有益於佛心證道,明白說,我們並不喜歡談是論非的佛法,我們需要的是一乘直入的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是易懂難行之道,今日的佛教界,講經說論,可以舌燦蓮花,滔滔不絕;講說人間佛教,何其難哉!即使能講人間佛教,也是膚淺的口號,不能身體力行。人間佛教是實 用的佛法,行住坐臥、衣食住行、舉心動念,哪一項生活能離開人間佛教呢? 吾人雖生在人間,猶如身在廬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今為幫助世人一窺人間佛教的風貌,僅就佛法經論、古德懿行中,有關人間佛教的各項實踐,整理而略論倫理觀(居家之道)、道德觀(修養之道)、生活觀(資用之道)、感情觀(情愛之道)、社會觀(群我之道)、忠孝觀(立身之道)、財富觀(理財之道)、福壽觀(擁有之道)、保健觀(醫療之道)、慈悲觀(結緣之道)、因果觀(緣起之道)、宗教觀(信仰之道)、生命觀(生死之道)、知識觀(進修之道)、育樂觀(正命之道)、喪慶觀(正見之道)、自然觀(環保之道)、政治觀(進修之道)、國際觀(包容之道)、未來觀(發展之道)如後,希冀以此建立人間佛教的藍圖與理念。
韓清淨居士佛教思想之特質析論
北京三時學會韓清淨居士(一八八四—一九四九)是近代唯識復興思潮與運動中的一個重要代表人物。但是韓氏之學後繼無人,他的佛教學術成就、佛教思想體系以及其推動的近代佛教事業,迄今尚未得到學界的關注和研究。鑒於此,本文提出韓氏佛教思想活動的特質問題,並分別從對待傳統唯識思想資源的態度,依據《深密》的三時判教模式,以「了義」釋「不了義」的教法融通觀念,以及以文本、佛意作為取向的佛教學術思想等幾個方面,對韓氏佛教思想的特質或特色作了深入而精詳的分析。
法藏大師及其華嚴教學之成立
本文為作者《華嚴思想史》一書的第十五章. 篇首概要性地陳述法藏大師的出身背景,譯經,講法的經過,門下弟子的情形,考證法藏與智儼,玄奘的關係,並對法藏著作的內容與年代作一討論。 其次,作者討論法藏的教學,認為法藏乃融合杜順大師的「法界觀門」,「五教止觀」; 智儼大師的「海印三昧」,《搜玄記》,並依《起信論》,《華嚴經》的體系,集大成了華嚴的觀法與教理組織. 文中作者逐品討論《華嚴經》各品中構成法藏思想基礎的教說,認為法藏不同於智儼以《攝論》的始終二教成立心識說,而是依《起信論》綜合阿賴耶識緣起與如來藏緣起,使之共為「法界緣起」的體系。 接下來作者以緣起論與成佛論來探討法藏的教判理論,尤著重在「五教」,「十宗」,「會融圓攝」等觀念,認為法藏的教說樹立了圓教法界緣起的基礎理論,統一大乘教學的空有系統,最終以「如來藏緣起說」為主體論的特色。 最後作者說明法藏華嚴教學的四個根本部分:「三性」,「因緣」,「十玄」,「六相」,並特別提出華嚴教學中「實踐門」的觀法,如何由「理事無礙」乃趨入「事事無礙」的實踐過程,及五教組織,如何顯示圓教體系乃成就「妄盡還源觀」。
清代之念佛禪
禪與念佛觀念結合的可能來自佛馱跋陀羅來朝之《達摩多羅禪經》所倡的「觀佛三昧」說,至五祖弘忍門下,產生另一種「念佛禪」法門. 而稱名,觀想及觀像,實相,此四種念佛法門均含攝禪與念佛二者,祇是主從不同。 其次,作者指出清代的佛教思想,少獨創性,於信仰方面徒具形骸,故於佛教史上,清代佛學少有可記載之事; 但作者提列部份具代表性的清代念佛法門著作,以明禪宗 (禪) 與淨土 (念佛) 的關係。 如周克復《淨土晨鐘》一書,明「淨土有益生前」,「淨土該戒定慧」,「淨土腳踏實地」說,以確定淨土念佛的實質性與必要性,其後,並陳列念佛法門. 再者,又將清代近三十本書中,專門收錄和載記念佛與禪的部份予以提列比勘. 結果認為,清代念佛與禪二法門乃彼此相攝相濡,但勢力互有消長。
星雲大師僧團制度建立之研究
1949 年初到臺灣的星雲大師在四處掛單的歲月中,觀察到社會大眾不只對佛教僧眾存有 清修自了、消極的形象概念之外,更發現臺灣寺院不強調制度的落實,佛教徒更不知道組織 的重要性,僧信二眾如同一盤散沙,無法達到弘法效益。為了建立正信的佛教觀念,駐錫在 宜蘭雷音寺弘法時,透過成立不同性質及不同年齡層的社團組織,將念佛會信眾以組織分層 負責帶領的方法,逐漸開展各種新穎的弘法方式,以不同面貌開啟了宜蘭地區學佛的風氣, 甚至影響了臺灣佛教的發展。然而這些革新運動以及弘揚人間佛教的理念,都是在尚未成立 僧團的情況下帶著青年及信徒所展開的弘法模式,可說星雲大師在宜蘭弘法的這段時期,已 開始逐漸勾勒佛光山僧團組織系統架構,更是落實人間佛教理念的奠基期。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民間信仰思想研究
本文認為有關民間信仰的思想不僅是星雲大師早期「宜蘭經驗」的深層內涵,也是其人間佛教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因此對大師民間信仰思想的發展過程、主要理論及其思想價值做了深入細緻的梳理及考察。尤其是,本文在二十世紀中國信仰文化演進的脈絡中,理解星雲大師對迷信價值再估定的理念,大師相關的論述及其思想指向,構成我們觀察二十世紀漢傳佛教思想發展、觀念變遷乃至二十世紀中國信仰文化思想發展脈絡的一個極具指標意義的重大思想事件。
人間佛教的示現——台灣安寧療護佛教宗教師的臨終關懷之道
本文旨在闡述台灣安寧佛教宗教師的臨終關懷之道,一方面將其做為展現「人間佛教」實踐的範例考察,另一方面也企圖從台灣安寧佛教宗教師的臨終關懷實踐,重新建立對「佛法不離世間覺」一語的當代社會意義體認。由此,本文由對台灣安寧佛教宗教師的臨終關懷之道實踐過程中的寶貴經驗及觀念的反思,認為其對於「人間佛教」未來的拓展落實,多有值得借鏡參照與反思之處。
「大乘」觀念的嬗變與人間佛教的圓融特質
在中國佛教史上,「大乘」概念的內涵並不是一開始就確定下來的,而是有一個嬗變的過程。在整個南北朝時期,「大小兼學」的現象很普遍,到南北朝的後期和隋代,「捨小入大」才成為風尚,這意味著佛教界「大乘」意識得到強化。儘管如此,隋唐以後的佛教界並沒有將大乘和小乘對立起來,而是通過判教理論,力圖超越大、小乘的對立,建立所謂「一乘」的佛教思想體系。星雲大師所提倡的的人間佛教同樣提倡超越大、小乘的區隔,提倡「五乘佛法」的融和。人間佛教的圓融特質是中國佛教大、小乘相容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論《大乘起信論》對禪思禪詩的影響
《起信論》對禪宗思想體系產生著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在心性論上,禪宗受其心真如門的影響,表現為真心本體超越一切、自性清淨遠離垢染;在迷悟論上,禪宗受其影響,表現為對一心二門的參究、一切分別源於自心、妄執與情識是迷昧之源;在解脫論上,禪宗受其影響,表現為對無念、無我、不二法門觀念的提倡;在境界論上,禪宗受其影響,表現為始覺本覺合一、心性如鏡之圓明、真心超越分別。《起信論》通過影響禪宗思想、禪悟思維,進一步影響到表徵禪悟體驗的詩歌,從而在中國佛學史、詩學史上,留下了一筆豐厚的精神寶藏。
初期大乘經典的涅槃思想——般若經的涅槃觀念
本文透過《道行般若》經以了解初期大乘佛教的精神和涅槃觀念. 分三項說明:首言支婁迦讖的《道行經》,是最早的八千頌型的般若經,故初期大乘經典的涅槃觀,須透過此經來了解. 第二認為理解此經要從代表大乘主體精神的菩薩行,及代表大乘智慧的般若波羅密二觀念著手,並分別對二名詞加以釋義. 其次,以《心經》說明般若波羅密多所具的雙層意思,再舉《道行般若》的原文見此二名稱的涵義。 第三段摘述《道行般若》經文六則,並一一加以分析比較; 最後總結初期大乘經典的涅槃觀是要不從相,色,聲,味等諸境取著,它是一無所得,無所有的空義大乘涅槃,此也叫做「菩薩的涅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