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以《大寶積經.寶梁聚會.阿蘭若比丘品》為依據的動物倫理實踐
本文以《大寶積經.寶梁聚會.阿蘭若比丘品》為主要的依據,探討佛教的動物倫理實踐。在論述的行文,由如下的六節串連而成。第一節,「緒論」,開門見山,帶出研究主題,並且逐一交代論文的構想與輪廓。第二節,著眼於系列的造業與追逐為因緣而推動六道輪迴,總述佛教的生命世界觀,進而從消極面與積極面,總述佛教的動物觀。第三節,就本文在文獻上最主要依據的《大寶積經.寶梁聚會》 ( 或《寶聚經》) ,從經文主軸與各品要旨,予以概略說明。第四節,以經常勤行精進、善於潔淨品格、正觀世界實相、與積極培育慈心這四個重點,勾勒阿蘭若比丘的核心素養。第五節,根據經證,以「佛教慈悲為懷的奉獻式動物倫理」為總綱,探討阿蘭若比丘依教奉行的動物倫理。第六節,「結論」,總結本文的要點。
星雲大師「文字般若」的哲理性與文學性——以《往事百語》為中心
「人間性」是現代人間佛教的一個基本特徵,而以文字般若弘揚人間佛教是星雲大師「以文弘法」理念與實踐的一個重要方面,其創作的大量文學作品因而在字裡行透露出大師的宗教人格與人間佛教的宗教性格。其中,將大師一生事蹟以一句話引出的《往事百語》,作為人間性的文字般若,全書濃縮了大師的人生智慧和人間佛教思想,作品在邏輯性、生活化與超越性的敘中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在文字表達、書寫策略和情感表現等方面表現突出,文筆優美,感情真摯,具有較高的文學性。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從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的角度,運用文學理論、文學術語和文學研究方法來把握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特色,希望能對大師以弘法理念作出全面、貼切、深刻的解讀,力求了解大師的佛法理路、弘傳實踐與宗教情懷,並為自己的人生提供借鑑。
星雲大師善巧方便思想研究—以《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為中心
星雲大師認為,善巧方便不僅是佛陀說法度眾之根本依據,同時也是中國佛教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關鍵,更是當代人間佛教理論構建與實踐展開之依據。以上三點,共同構成了星雲大師善巧方便思想的基本内容。星雲大師的善巧方便思想,既源於他對大乘佛教菩薩道精神的體認,亦源於對人間佛教事業的理論深研和實踐探索,更源於他對當代人間佛教理論實踐渡展本身所作的深刻反思,其不僅對佛光山今後的發展,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時對人間佛教整體事業在未來的發展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的闡釋研究 —以《星雲大師演講集》為中心
星雲大師的經典疏釋為人間佛教的弘揚提供經典依據,奠定理論基礎。其現身說法,演講匯集是大師弘法的具體展現。《星雲大師演講集》大師弘法的歴程,更是對人間佛教理念闡釋的鲜明見證。本研究立足於大師在演講中體現出對人間佛教理念的闡釋向度、闡釋思惟、闡釋特點,探析大師的宗教實踐智慧。筆者認為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的闡釋具有三個向度,大師的闡釋理順了佛性與人性、佛法與辦法、佛道與人道的關係;在闡釋過程中,大師呈現出積極正向的闡釋品格、敘事說理的闡釋手法和平易通俗的闡釋語言,讓人感受到大師深入淺出、娓娓道來的演講與行文風格其學貫中西、旁徵博引的學者風範。大師運用佛教義理闡釋智慧,連接起佛教與社會、個體與他者關係,實現佛教信仰與社會信仰的相互整合與相互建構。大師回歸佛陀本懷,溯源正本,順應時代發展,開啟了人間佛教的新扉頁。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高等教育實踐研究—以佛光大學為中心
本選題以佛光大學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佛光大學神聖與世俗的二重屬性,發掘出作為佛光山文教事業重要一環的高等教育,在現代佛教走出山林、融入社會的過程中,如何與現代文化教育相結合,通過教育事業向社會傳達人間佛教的精神,試圖梳理和提煉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教育實踐,並且對以人間佛教為代表的現代宗教如何通過文化教育事業對社會的貢獻和影響進行初步探索,展現出一條「佛教人間化」成功、現實、可行、積極的道路。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的空間實踐及意義—以佛光大學海淨樓中的日常生活為中心
空間實踐是人在生活中對於空間的感知,佛光大學海淨樓中的生活世界,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微觀、具體而又生動的實踐。這一空間中的生活既秉承「早晚功課」和「不作不食」的傳統叢林規訓,也秉持大師「共食、共住、共修,都是一家人」的理念,空間中的大眾以其身心體驗形成了經驗性的人地關係。大眾在實踐中,生產出空間意義、並形成內在的空間認同,將意義與認同的空間打造成「地方」。而這一「地方」秩序的維繫體現在:既有一定的信仰神聖因素,也有生活樸素情感的「禮物」流動,這是具有當代人間佛教特色的話語建構嘗試,也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得以不斷發展的內在動力機制之一。
星雲大師釋經策略初探―以《六祖壇經講話》為中心
「解釋經典」是星雲大師「文化弘法」的重要內容之一,《六祖壇經講話》凝聚了星雲大師向大眾闡釋佛經的智慧,頗具代表性地反映了大師的釋經策略。星雲大師的《六祖壇經講話》以弘揚教理、給人明白為原則,通過設立主題、貫通古今、強化修辭等方法,對《壇經》這部佛教傳統經典做了現代化闡釋。其釋經策略具有表裡呼應、重視實踐和通俗生動等特徵,打破了佛經在傳統與現代間的隔膜,化難懂為生動,在弘揚人間佛教和傳承傳統文化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對當代佛經的解釋有重要借鑑意義。
從星雲大師教育歷史探源人間佛教教育理念―以《合掌人生》為中心的考察
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等大量研究證實,早期經歷與個體成年後的行為密切相關。本研究試圖探究星雲大師的教育實踐與個人受教育經歷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以個案為主要研究方法,深度挖掘和歸納其人生受教育經歷、體驗、感受,試圖驗證並重新探索個人經歷和行為之間的影響關係。以星雲大師親筆自傳《合掌人生》為文本,總結其一生的教育歷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大板塊,其中外婆與母親的家庭教育,短暫的私塾學習階段與棲霞佛學院、焦山佛學院等學校教育,社會上經歷種種坎坷挫折與各種因緣際會所帶來的社會教育。這些教育經歷逐漸萌發了星雲大師佛教教育的思想,推動了其佛教教育實踐的展開,在其教育理念與實踐中的教制改革、人本觀念、對機設教等等,都可以在其人生經歷中找到根源。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教育實則開創了一種新的教育理念與方式,這體現在佛教教育認識上認為佛教是佛陀教育方法,以及佛教教育是以教育人脫離苦海為目標,以及認為教育是育人、育心、育身結合的教育方法等創新理念。
《老二哲學》中的星雲大師工夫心法
《往事百語》是星雲大師六、七十歲之際的成熟作品,反映了他落實人間佛教的弘法智慧。大師將自己的人生事蹟,處置的心得,藉由百語呈現,句句是深刻的行佛智慧。筆者以為,大師的《往事百語》就是現代行佛的工夫心法,配合時代環境,提出種種作法,藉由自己的案例,從青年修養期、來台艱苦期、佛光山創建期、國際弘法期的生命歷程,展現他無比圓融又堅毅的修養智慧,雖然不易學習,但必定是現代人可以效法的智慧。筆者將這百句的智慧法語,以「認識佛法的基本原理、堅持行佛的修養工夫、勇猛精進的方便法門、面對社會的接引智慧」作為歸納的重點,而它們都是般若智與菩提心的發用,可以說就是星雲大師的現代佛學心法。本文之作,針對其中第二部《老二哲學》的文句作學習反思及討論,一方面砥礪自己,二方面與社會交流。
禪是什麼?星雲大師的觀點——以「禪是人間佛教」為中心
此文通過梳理星雲大師對於禪的詮釋,將其表詮部分的內容加以分析,來說明大師關於「禪是什麼」這一主題的觀點,文章分為三個層面:第一,盡量全面地描述大師對於禪是什麼的觀點,呈現出這一解答的無限性;第二,突出其禪是人間佛教的根本這一觀點,是為大師對這一主題的最為重要的觀點之一;第三,從禪是生活這一層面具體化禪是人間佛教的觀點,進一步說明禪是什麼樣的生活,是以平常心為指導的生活,是真實的生活,是導向善的生活,是美的生活。由此三個層面的描述,此文的結論是:星雲大師的禪觀,是創造性的,也是禪教融和、禪淨融和、三教融和的,體現了其佛教觀中,面向當下的包容性和面向未來的前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