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基於文本分析的《佛光祈願文》多維性研究
《佛光祈願文》是佛光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重要文本體現。為探究《佛光祈願文》的內涵和宗教實踐,本文結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借助量化文本分析,聚焦《佛光祈願文》語言特點和社會互動性質,提取關鍵詞並構建共現關係網絡。揭示了關鍵詞 「他們」、「偉大」、「佛陀」在祈願文中具有核心地位,代表了信仰對象、信仰目標以及信仰者與他者之間的關係。人間佛教祈願活動具有多維性,包括社會互動、情感表達、宗教領袖崇敬和個體內在修行。《佛光祈願文》不僅僅是一種宗教儀式,更是一份精神指南,能夠激發信眾的信仰熱情,有助於信眾在信仰實踐中不斷成長,並在共同體中建立連繫,傳承人間佛教思想。本研究為理解人間佛教信仰的核心價值觀和實踐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並為宗教身分認同的形成和社群建設提供了有益的觀察。
星雲大師的家庭倫理觀
星雲大師是當今世界知名的宗教家。因為對佛法的虔誠信仰和對人間佛教思想的不懈宣講,大師在許多社會現實問題上都有自己獨到的思考。對於家庭倫理問題,大師主要從父母與子女關係、婚內外男女關係、個人與社會關係等三方面做出重要開示。從中可知星雲大師的家庭倫理觀具有如下特點:一、儒佛倫理的結合。二、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三、弘法與利生的結合。四、慈悲與中道的結合。
《千江映月――星雲說偈》 的選偈範圍與特徵探微
佛教詩選學作為一種文學現象,可以提供一個立足宗教本位立場來探討中國詩歌史的重要維度。《千江映月――星雲說偈》屬於佛教詩偈的選評本,涉及到選偈的範圍和標準,並建構出其詩選學的特徵。其選偈範圍,體現在時空、宗派信仰和體式三個方面;其選偈特徵方面,除了外在顯性的宣教文學特徵,亦存在內在隱性的宣教體系,仔細分析每一則偈頌所呈現的核心旨歸,不難看出箇中星雲大師所援據的信解行證四門方便法;至於其語言風格層面,則表現為選偈標準上和闡釋層面上的語言通俗性,而非典雅性特徵。
關於江泌女子僧法誦出經
本文依據歷代經錄的記載,對發生在齊末梁初的僧法尼誦出經進行了考證。文章認為,僧祐心目中的「疑經」實際指偽經,與道安並無本質的不同。僧祐開始模糊地意識到存在著真偽難辨、尚需考證的經典,使疑經問題非正式地提上了中國佛教文獻學史的議事日程,這就是僧祐的貢獻。文章指出,時人及後人對僧法誦經事基本持否定態度,這反映了中國佛教可貴的理性精神。也為中國信仰性佛教的健康發展排除了可能出現的干擾與指出了正確的導向。文章對僧法誦出的二十一部經典逐一進行考釋,理清了它們中的一些典籍在當時及後代流傳、乃至入藏的情況。
《無聲息的歌唱》 ——新僧星雲的宗教革新與文體革新
我對星雲大師「共識與開放」的體認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今年在國際佛光會世界大會上給大家的大會主題「共識與開放」,星雲大師是以什麼樣的「共識」,領導全球三百多萬個佛教徒?「佛光山有一千兩百多位法師,我們來自二十六個國家,不僅彼此膚色不同,語言不同,就連文化、習慣、思惟,也有所不同,有趣的是,我們沒有薪水,沒有假期,沒有私人往來,每天工作至少十四個小時,說我們是因為共同的宗教信仰,嚴格說,應該是我們所信仰的宗教「內容」。」....「其次,我們來講「開放」,這兩個字,美國因為開放,吸收了全世界最頂尖的人才,擁有最好的科技,最靈活的企業….,可以說引領著世界的潮流。大陸因為鄧小平先生的改革開放,翻轉了整個大陸人民的生活,讓世界走向中國,也讓中國走向了世界。同樣的,我觀察星雲大師的一生,之所以能夠將佛教走向世界五大洲,也因為「開放」的胸襟。」
星雲大師的國家觀——從理論到實踐
政教關係歷來是宗教社會思想的重要議題,隨著現代性對宗教信仰社會基礎的影響,宗教社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對政教關係類型與互動方式的探討也愈加深入。「國家」作為政教關係的核心概念,對國家本質、職能、發展等問題的研究也成為佛教關注的重點自太虚大師佛教革命提出「人間佛教」並宣導「政不干治」這一念以來,人間佛教逐漸從私人領域回歸公共領域,在諸多社會领域發揮著巨大影響力,佛教對國家的理解也隨之發生變化。 在佛教社會化進程中,人間佛教與國家在互動中連繋緊密。星雲大師作為人間佛教理念與傳統最好的繼承者和建設者,實踐並發展了太虚大師人間佛教政治理念,家學說成為大師作中的重要議題·星雲大師結合佛學經典及政治學理論對國家的本質、職能、政教關係、家認同等問題提出了富有創見的觀點,重申「政不干治」的主張,以公民權利為基礎,以自由民主平等為理念,以建設人間淨土為最終目的積極投身於政治活動,在公共領域中發揮著獨特作用。探討星雲大師的國家觀念,整合星雲大師國家理論,對社會治理,國家認同以及妥善處理政教關係等問題均有建設作用。本文旨在從宗教社會學角度出發,梳理星雲大師國家學說,探討人間佛教同國家的關係,從人間佛教公共領域制度化實踐中推演出國家與社會良性互動的模型,歸納星雲大師理想家類型與建設人間淨士的政治社會理路。
從彼岸到此岸 ―星雲大師對《阿彌陀經》的理解與運用
《阿彌陀經》作為中國佛教歷史上極其盛行的淨土信仰的主要經典,歷來不乏有高僧大德對其闡釋,弘揚人間佛教的星雲大師亦對此經有自己的理解與運用。通過分析,發現星雲大師對《阿彌陀經》的理解與運用在部分繼承傳統解經的同時,亦有較大的個人創新,呈現出不變與變、變重於不變的態勢,具有強烈的人間性、實用性、現代性、世俗性和圓融性的特性。這體現出鮮明的人間佛教思想特點,促進了人間佛教思想的弘揚,對佛教經典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理解與運用有重要的現代變革意義,同時,也推動了佛教經典理解與運用的現代化轉型。
祈願的演變發展與反思
祈願從古至今一直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傳統的祈願是人與神之間的一種契約關係,有繁複的儀式和虔誠的信仰。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路祈願開始風靡。網路祈願不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祈願本身的神聖性和信仰也逐漸消解,從中不難看出當代人精神價值的喪失。星雲大師的《佛光祈願文》不僅保留了傳統祈願中的「為大眾、國家、世界」的利他精神,更適應了當代人的需求。因此,本文以《佛光祈願文》為依託,思考網路祈願的缺失,是有重要意義的。
「身」與「心」的結合―星雲大師體育弘法
體育運動不僅可以強健體魄,還可以強韌心性。星雲大師獨具慧眼,把佛法和體育結合起來,把運動場化身為弘法利生的道場。實驗一,以運動員心理建設系統為依據,為佛光球隊建立「術道兼修」的心理訓練目標。結合佛光特色心理服務進行實驗干預,包括法師開示和靜坐。最後通過自我監控及回饋評價佛光特色心理訓練效果。運動心理學不僅包括競技體育,還包括大眾健身。實驗二,主要探討佛光啦啦隊鍛鍊的心理效應,對光中幸福啦啦隊的26 名隊員進行4 次實驗干預,最後進行實驗前後《自測心理健康評定量表》回顧自評。本研究發現,佛光特色的心理訓練是「身」與「心」的結合,「術」與「道」的兼修;星雲大師體育弘法通過耳濡目染,薰習三好,以球會友,傳播佛法。星雲大師體育弘法推動全民健身,落實信仰傳承,開闢修行法門,共建五和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