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性與現代性――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模式之現代性的證成(一)
考察韋伯的宗教社會學、比較宗教學的理論,我們認為選擇親和性觀念是其整個理論的基石,它把入世的禁欲主義倫理與天職觀,以及作為社會擔綱者的中產階級連結起來,完整解釋了新教倫理、資本主義精神、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借用這一概念,我們認為,人間性、方便之道以及居士群體之間的選擇親和性關係可能可以闡釋並證成人間佛教具有現代性。 這篇論文是系列論文的第一篇,先論述人間佛教的人間性。人間佛教主張回歸佛陀本懷,並因此發生了很大的變革。與傳統佛教相比,在理念方面,最大的改變,莫過於從朝向未來改變為朝向現世,從輕視、貶低、否定人間到人間度眾成為菩薩道首要且唯一的急務,人間性雖然具有豐富的傳統資源,但是其在現代的豐富開顯無疑是深具現代性的。
一種個性化的書寫方式與解釋模式――讀程恭讓教授新著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
作為歷時四年之久的嘔心瀝血之作,程恭讓教授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2015,台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一書終於呈現在讀者的面前。這部多達50 萬字之巨的浩浩鴻文雖然我還未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在案頭翻閱之間就已感受到作者的精心架構與深思獨創之處――無論從謀篇布局還是從把握問題的視角來看,作者都不滿足於一般傳統的書寫方式與解讀模式。換句話說,在這本著作中,作者不僅意在客觀呈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而更是著意通過自身的佛學理論視野與獨到觀察視角,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進行一次全新的個性化解讀。因此,這是一本當代佛教思想者關於當代佛教大師的思想評傳與深入研究,其中所涉及的問題與思考可能遠遠超出了思想評傳的本身,而具有佛教學術史視野下的理論價值以及有助推動人間佛教實踐深入展開的參考價值。
主題演說之一:重新估定佛學的價值
我今年八十七歲,七十五年前在南京棲霞山出家做和尚,六十四年前來到台灣,四十六年前開始建設佛光山。對於傳統的佛教,我常有一些不一樣的想法。比方說,佛法講「四姓出家,同為釋氏」,過去印度的佛教倡導「四姓平等」,這是佛陀的思想,但是後來在各地傳播的佛教,卻全都違反了佛陀平等的胸懷,其中最嚴重的就是男女不平等;到現在,中國大陸的比丘尼、優婆夷在佛門裡仍幾乎沒有什麼地位。不過在我看來,在所有出錢做功德,把寺廟建設起來的人當中,以優婆夷最發心,尤其很多優秀的比丘尼更是為佛門做出種種貢獻。而這許多人事在佛教史上卻很少記載。如今,這一種不平等的觀念還在繼續,仍有人極力以佛教的「八敬法」來維護佛教比丘、男眾的權力與地位。
從天台「一念三千」論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修行觀
佛法再好,無非平常生活受用。一念三千,是天台宗智者大師個人悟境的終極體驗,晚期思想的集大成,其教觀雙美一直為後人所稱譽。 作為一個宗教師,此篇論文不在資料的比對和差異上著墨,而以天台智者大師一念三千圓教思想的詮釋「低頭舉手,皆成佛道」一即全體,全體即一,不捨任何一法的成佛修行觀,說明生命的提昇與墮落,天堂與地獄,即於當下生活的那一念心而成就,論析星雲大師一生推動的人間佛教,以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的實踐,如何展現天台圓教自他不二的精神,「自行唯在空中,度他三千赴物」的自在超然、大開大闊,希望提供給大家一條人人都看得懂、做得到的成佛之道。
星雲大師論唯識——兼論一些相關的唯識學理論
筆者在本文中,將星雲大師對唯識學的相關論說,分成:「對印度瑜伽行唯識學派的歷史論述」、「對中國法相唯識宗的歷史論述」、「對唯識學的教理論述」等,來加以闡釋。其中在「對唯識學的教理論述」方面,大師解說的特別突出之處在於:一、關於「阿賴耶識」的比喻與說明,大師曾以「田地、倉庫、大海、命根」這「四種比喻」說明「阿賴耶識」。二、關於「四分」說的解釋,大師還曾以生動的「照相」譬喻,說明複雜的「四分」說(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三、對「三性」與「三無性」的解釋,大師則以「有」和「非有」二個對反觀念,簡潔清楚地解釋「三性」與「三無性」。四、對「轉識成智」的說明,大師亦簡易地解釋了有關唯識學成佛的修練。五、唯識教理與禪話結合的譬喻故事,大師以非常活潑生動的故事,將唯識教理與禪話結合,讓人獲得如醍醐灌頂的日常生活智慧。這是筆者覺得星雲大師論述唯識學之慧黠與有特色之處。 另外,在本文中,筆者亦針對一些星雲大師曾解說過的唯識學相關概念以及理論,如「阿賴耶識」、「四分」說、「三性」與「三無性」、「轉識成智」……等,進行了更深一層的考察、論述與研究,以期使能更清楚地明瞭這些複雜與深奧的唯識教義,並期許與大師的解釋互相發揮與呼應。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一行禪師「入世佛教」思想比較研究
自20世紀以來,當代佛教入世精神思潮逐漸形成時代之新特色。其中,最具影響力的當數台灣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及越南一行禪師的「入世佛教」。兩位大師都主張回歸佛陀本懷,以各種善巧方便之法,從事度眾利生的事業,詮釋闡發適應當代的佛教思想,踐行佛教救度世人的關切,貫徹落實了佛教參與社會、改造人間、淨化人心的精神旨趣。不過因為理論和實踐在不同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歷史背景等差異下展開必然展現出一定的差異。因此,兩位大師的佛教思想和實踐也有具體性的差別。如今,兩位大師的思想與實踐已推廣到全世界,將佛教的入世精神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他們樹立了全新的佛教形象,使佛教再度成為讓世人喜樂信奉的世界性宗教之一。
序:一個人間佛教的傳奇
1975年10月,台北國立藝術館首次迎來了一位佛教界的出家師父,他要在這裡舉辦為期三天的公開佛學講座。 第一天的講題是〈從《六祖壇經》說到禪宗教學的特質〉,主講者一開始就以日後人們所熟悉的他那慣有的簡潔、平實、動情、而富有魅力的語言,一下子把聽眾帶到思想與信仰融合為一的奇妙境界中。
主題演說之一:人很重要
實在說,你們都是高人,我只有拜讀你們大作的份,不敢和各位講說些什麼。不過,剛才聽到程恭讓教授介紹,現場有來自那麼多地方、那麼多學校的名師學者,我覺得我是應該對本次會議盡一份心,對「人間佛教理論實踐」表達一點意見。 我想,不用說的,佛教是以佛為中心;佛是人,不是神。我們非常慶幸,佛教的教主是人,不是神,他不會呼風喚雨、不會撒豆成兵,也沒有什麼奇異招術,他在世間上傳教的時候,只想傳播真理。
第一章 從天台教觀的人間修證談暢佛本懷
附錄一 佛教與現代社會的互動關係—從《維摩詰經》之「但除其病,而不除法」談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