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與禪語言的現代化
佛教現代化略論
近幾十年來,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類向現代化社會邁進了一大步。與之相應,思想觀念也正在逐步地現代化。思想觀念的現代化,通常面臨著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傳統?(二)是如何適應現實的社會?……如果說,特定的傳統往往是特定思想觀念現代化的「載體」(亦即具體的思想內容),那麼,特定的社會條件則常常是某種思想觀念如何現代化的現實根據(亦即朝著什麼方向發展及如何發展)。與其他宗教一樣,佛教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思想活動,在今日社會裡也面臨著一個是否現代化及如何現代化的問題。一般而言,當不會有人反對佛教的現代化,而對於佛教應該如何現代化的問題,則可能會見仁見智,人人言殊。有鑑於此,本文擬就佛教應該如何現代化的問題做一些嘗試性的探討,不妥欠當處,有俟大德方家指正。
論晚明佛學的性相會通與禪教合流—以晚明佛教四大師為例
論禪宗與曼達教的價值信仰內涵
本文從價值信仰的角度,探討了禪宗和曼達教的相關內涵,旨在揭顯禪宗的價值信仰與其覺悟成佛的終極價值取向密切相關,由此而發展出豐富的心性論和觀心實踐;而曼達教的價值信仰,是由曼達教徒的世界觀、宗教信仰、宗教實踐及其生活方式所構成。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共同價值觀念的建構,由於不同的文化背景,而採用了不同的表達形式,然而,其對自身與世界本質的價值追求則是共通的。
佛法無邊,任重道遠
宗教是人類歷史的產物,是人類歷史上一種既古老又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也是至今依然存在,在社會和人生的各方面發揮著重大影響的客觀現實。但宗教是會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而變化發展的。佛教既是宗教,當然也是如此。
老莊的心齋靜默與楞伽禪的守心觀淨比較研究
在修行觀上是否具有執著的特點,取決於其理論體系中是否預設一個實體化的絕對本體。老莊有關注重守持、洗滌和修養心靈,以便歸真返本的思想與楞伽禪學思想多有關聯。 然而,由於楞伽禪學思想不是無有差別的,所以,它在修行觀上與老莊構成的關係呈現出較為複雜和殊異的情形。本文旨在揭示其思想的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
星雲大師的實修觀念與禪宗思想史脈絡——從早期禪宗與《楞伽經》的象徵性意涵談起
本文將星雲大師的思想放在禪宗思想史的脈絡中探討,可以歸結出當代的禪思想延續早期禪宗思想之處。論文從禪宗初期的實修觀念出發,首先釐清中國大乘初期發展時期《楞伽經》的角色,和實修的觀念的內涵,對早期的禪師,尤其是菩提達摩而言非常重要的《楞伽經》,和實修是什麼樣的象徵性關聯性。其後歸結,星雲大師的實修觀念符合早期禪宗傳統,而加以創新,本文分四點討論他的實修觀:1.與《楞伽經》的關係。2.與菩薩道的關係。3.實踐之禪。4.與三學的關係。
星雲大師「行佛」思想研究
「行佛」論是星雲大師修行觀的核心觀點和重要容。「行佛」思想的形成經歷了萌芽、發展和提煉三個階段,是星雲大師關於人間佛教事業的重要理論總結。「行佛」強調行佛所行、實行佛事,揭櫫了實踐、入世、自覺、普濟的人間佛教要義,折射了星雲大師思想的整體傾向和當代人間佛教的精神主旨,是當代人間佛教運動中關於修行和解脫理論的全新表述。從整個佛教思想史來看,「行佛」思想是循著佛教中國化、禪宗生活化以及現代佛教世俗化的内在線索進一步發展而來的,是對傳統佛教修行觀的發展和創新。在現代化語境中,如何實現神聖與世俗的平衡和融合,如何推進古老的佛教在修行實踐上與現代世界更為緊密地合,星雲大師的「行佛」思想提供了典範性的解決方案。從全球宗教世俗化運動的大背景來看,「行佛」思想是現代宗教世俗化浪潮在中國佛教的理論共振,為世界宗教修行實踐的現代化提供了「中國模式」。從這些意義上來說,「行佛」論是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理論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佛光禪的止觀思想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十分重視禪學及禪法,佛光禪以佛教經論及漢傳佛教傳統為基礎,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逐步建立了從預備道、善行道、戒行道、定行道、慧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的修行體系。其中以定行道與慧行道為佛光禪的核心。佛光禪的止觀法門以原始佛教的定慧思想為基礎,結合大乘般若學說及天台止觀實踐,特別重視止觀法門在生活中的具體落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