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近代中國《阿含經》的「發現」與人間佛教的發展
漢譯四部《阿含經》在傳統上被視為小乘經典而未受到重視。近代以來,受歐洲、日本學者的影響,中國學者開始重新關注《阿含經》。1920 年開始,中國阿含經典研究成果大致經歷了從梁啟超的概述性認識,到呂澂的經文校勘,再到印順法師對內容義理的深入辨析這三個階段。十九世紀下半葉,《阿含經》編譯工作的代表性成果有印順法師的《雜阿含經論會編》、《佛光大藏經‧ 阿含藏》、《漢譯南傳大藏經》等。這些基礎研究和文獻整理工作的完成,既扭轉了對《阿含經》的傳統認識,也為對《阿含經》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隨著《阿含經》的「發現」,近現代人間佛教思潮中的幾位重要代表性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從中獲得了人間佛教創立與發展的理論支撐。太虛大師對《阿含經》的態度儘管受傳統束縛很大,但也萌生了「人間佛化之原本,可尋之阿含」的思想認識。印順法師則由《阿含經》開顯出人間佛教思想,通過經典詮釋構建人間佛教的合法性。而星雲大師回歸佛陀本懷,直接從《阿含經》中獲取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參考和指導。近代中國《阿含經》的「發現」與人間佛教的開展,可以說是並行發生、相互促進的。
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認識── 星雲大師法語中的儒教性
台灣「人間佛教」吸收儒家文化,重視儒家傳統,然而相較於韓國佛教,不同於樹立了尖端佛教形象、與時俱進的佛教、人民的佛教,台灣人間佛教最大的優點是「性別平等」和「僧俗平等」,錢財管理透明,教育重等,然今日篇幅的關係不一一介紹,在此則初步探討星雲大師法語中的儒教性。本文首先說明星雲大師是位抱負甚大、志向甚遠,同時具有追求見性的菩薩之忍的性格,比較曹溪宗宗旨與佛光山宗旨的不同,再分析大師法語中的儒教性,將儒家的「以人為本」的精神以及思想密切聯繫。
從《百年佛緣》看星雲大師弘法創新及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啟示
經歷過近代佛教的衰落,佛教在台灣卻有了長足的發展,這與台灣佛教界的共同努力是分不開的,特別是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在佛法弘傳中不拘泥於傳統模式,不斷創新。在弘法之初就積極推動佛教青年運動,為古老的佛教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在對待作為佛教徒主體的女性問題上,星雲大師做到了真正的眾生平等,給了許多優秀女性發光發熱的廣闊舞台;面對大眾,星雲大師選擇了直入人心的通俗文字和語言,讓佛教真正走入了日常生活,這些都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人間佛教與儒佛交融——以太虛和星雲大師為中心
在中國佛教界對人間佛教理論的完善和實踐展開過程中,體現了與儒學思想相融合的特點,雖然在佛教中國化的過程中,曾經歷過儒學化的過程,但人間佛教再次關注到與儒學的思想聯繫,這種融合體現在諸多的方面,此文以比較性的方法,將這種融合歸納為七個方面,即人間佛教的人本特色與儒學的人本主義的融合、人間佛教的倫理思想與儒家的倫理觀的融合、人間佛教的「入世」品格與儒學的入世精神的融合、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與儒家的大同理想的相融、人間佛教的成佛境界與儒學的成聖理想的相融通、人間佛教的契理契機方法與儒學的經權結合方法的相通以及人間佛教的實踐品格與儒學的重行傳統的相通等等,人間佛教這種儒佛交融特點有其重要的意義。
「中華佛教總會」的成立及其章程研究
近代中國佛教史上曾經有過一個佛教組織林立的時期,而在眾多的佛教組織中,「中華佛教總會」則是最突出的一個。該會的出現,使中國佛教徒最終走上了一個全國性聯合的統一道路,也使該會成為近現代中國佛教史上最早的一個具有真正統一意義上的佛教組織。本文對該會的成立背景與有關文件,及其政教關係等做了梳理,指出了該會的得失與意義,認為由於該組織依靠的領袖作用,章程不盡合理,使其湮滅無聞,但是其在中國佛教史上的歷史作用是存在的,對此我們應該給予正視。
「人生的佛教」與「死、鬼的佛教」——以近代江浙地區為中心
如果晚清民國以來的中國佛教經歷了所謂的衰落,那麼僧人從事商業化的經懺佛事,被時人和當代學者認為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這也是推動近代佛教改革運動的一個起點。本文希望通過利用期刊報紙、公文檔案、回憶自傳等材料對江浙地區應赴僧人的生活和應赴佛事的內容作出的歷史考察,進而分析彼時僧團、民眾和政府各方如何看待佛教的經懺應赴以及其看法是否客觀。通過史料的挖掘我們認為近代經懺佛事除了諸多弊端和反對的聲音,僧團內部還有改革、辯護的呼聲,民間亦有較大的需求,政府的管控出於多方原因態度不明、實施不力,這部份解釋了為何作為衰落標誌和眾矢之的的經懺佛事在近代較長時段都未消除,甚至還頗為流行的原因。同時也啟發我們思考在近代佛教改革的經驗和遺產上,如何正視及如法地處理佛教在喪葬等宗教儀式上的傳統。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與中國夢
中國夢是黨的十八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星雲大師多次闡釋他對中國夢的理解和人間佛教與中國夢的關係,他關於中國夢最系統的闡述是2014年2月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的「兩岸各界人士座談會」上針對「中國夢與人間佛教」的四點意見:發揚中華文化要加強軟實力的建設、兩岸和平要以五和為基礎、心靈富足要實踐三好四給、人間佛教有益於國家社會。這四點意見既是大師對中國夢的建議,也是大師人間佛教實踐的總結,大師的佛教文化事業正是自覺地踐行中國夢。人間佛教既是中國夢的重要理論資源,又可成為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助力。
熟悉的陌生人:兩岸宗教交流中的星雲模式
星雲大師多年來對推動兩岸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講經弘法、學術交流,以及慈善事業等方面都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可以說大師是當之無愧的兩岸和平使者。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在理論上來源於大陸佛教傳統,但是他的實踐卻又有著現代的思考和關懷。對於大陸來說,他既是熟悉的、親切的,又是陌生的、新鮮的。為此,本文稱他為「熟悉的陌生人」。本文以宜興大覺寺的重建為例來說明星雲大師在兩岸交流中的獨特角色。大覺寺復建之後,對當地文化起了很大的淨化作用,尤其是傳播佛教文化、淨化人心的努力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在星雲大師所帶來的人間佛教進入本地的過程中,地方原有的佛教傳統與信仰逐漸被喚醒、創建與發明,星雲大師起到了一種文化合力的作用,進而影響到當地的當代文化建設導向。另外,在與大陸的交往中,星雲大師作為一位「熟悉的陌生人」,扮演了一個創造性又有挑戰性的角色,大陸民眾對星雲大師的歡迎、接納、崇敬,甚至是追隨,說明地方信仰傳統已經實現了文化的「疊加」和「新習俗的創造」。
主題演說之二: 佛光山是時代特色人間佛教的典範
人間佛教是太虛大師、慈航法師等一代高僧因應時代提出的主張,近百年來被海內外漢傳佛教普遍接受,不斷弘揚,現在更成為當代佛教思潮的主流。為了闡揚人間佛教,海內外舉行了許許多多學術研討會,追溯歷史,褒貶現實,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以我的觀點來看,如果深入追溯歷史,會發現人間佛教思潮在百年之間已經無聲無息地發生了變化;如果客觀褒貶現實,也會發現由於傳播的區域不同,輿情不同,人間佛教的具體內容也在變化。因此,雖應一名,實則百變,籠統而言,有失詳查。且不說大陸的人間佛教與台灣的人間佛教從根本制度上就有很大差別,即便從佛法自身而言,內涵也多有依據和闡揚的不同。
人間佛教的生命關懷與人文療癒──以星雲大師談身心的安住為主的論析
人間佛教傳弘佛陀教化的修行法門,解決人心困惑、乃至關懷社會,對於身處多元而快速變化的社會中的人們,已然成為調適身心靈的重要法門;而其所以能顯現具體之成效,主要根源於人間佛教對於具體生命的關懷與人文的療癒。星雲大師在其論述著作與弘法講演中,時時強調人間佛教以人為本,而每一個人的身心是否能安住為社會安定的根本,因為人人身心安住,才能安身立命、自覺覺他,進而安定社會。因此,憑藉佛法令社會大眾身心安住,乃是顯現或證成人間佛教的實質意義與效能的最直接途徑。 本文以星雲大師所說的《星雲法語3.身心的安住》為主要所依,同時參照大師其他相關之著作論述,主要之關懷在於論析大師對於眾生如何安定自我身心的開示與引導,並由之以彰顯星雲大師弘法利生的慈悲喜捨,進而開展揭示人間佛教所蘊含的生命關懷精神與人文療癒效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