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唐代佛教寺院土地買賣的法律文書初探
寺院土地是唐代土地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唐代寺院經濟的重要內容。近年來,隨著敦煌吐魯番文書的出土,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土地買賣的文書,這些珍貴的材料不但有助於我們 瞭解唐代土地買賣的真實情況,也有助於我們對唐代寺院內部的經濟運作提供第一手資料。
繼承與超越—星雲大師祈願思想的現代轉型
佛教祈願是一種源遠流長的信仰形態,經過宋代慈雲遵式等人的整合與發展,逐漸成為中國佛教極為流行的一種法事活動。星雲大師在繼承傳統佛教祈願思想和實踐方式的同時,在「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人間佛教基本原則下,對古老的祈願文化進行了多方面的揀選和超越,形成一種輕鬆簡便、積極向上、慈悲利他、祥和清新的人間佛教祈願文化。星雲大師之祈願思想與實踐作為人間佛教的一種重要呈現,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多種呈現方式和獨特的文化個性,在撫慰信眾感情、激發信眾力量、施展道德教化、傳遞佛教精神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星雲大師的共生實踐――以「敬惜字紙」為例
本文從「敬惜字紙」現象入手,考察星雲大師的共生實踐。「敬惜字紙」,對於星雲大師影響甚巨:「常有信眾誇我很聰明,我認為我的聰明是從『惜字紙』而來。」這真是非常有趣的事情。然而,時過境遷,許多人對於「敬惜字紙」已經非常陌生,為此,第一部分回顧和梳理「敬惜字紙」的歷史源流,可以確定「敬惜字紙」是中華文明的優良傳統。第二部分,從「敬惜字紙」和「書香世界」兩個層面考察星雲大師的共生實踐。在「敬惜字紙」方面,星雲大師總結「回收廢紙」的四種主要意義,第一、養成勤儉的習慣。第二、培養惜福的觀念。第三、建立環保的共識。第四、共創整潔的環境。對此,本文主要詳細考察了培養「惜福」觀念的價值意義,可以這樣說,佛光山的「敬惜字紙」實踐是非常系統、深入和細緻的,故本文特地介紹佛光山「敬惜字紙」的具體實踐方法。在第三部分,從費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自覺精神出發,結合佛光山「敬惜字紙」共生實踐,認為「敬惜字紙」能夠具有以下三種現代意義,它能夠為當今社會的人們提供一種惜福知足,簡單樸實,富貴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心靈環保、生態環保等群體性實踐中還能夠培養社會公德,「有公德心,才算有修養;有辨別力,才算有學問」,這是當今世界公民必備的素質;它能夠為形成一個可欲的「理想世界」提供切實可行的操作途徑。通過以上研究可知,雖然我們處於資訊時代,「敬惜字紙」作為一種優良傳統,不僅能夠在現代化條件下找到合適的發展方式,甚至等而上之,進行「化現代」的嘗試。
以佛光山四大宗旨看越南佛教教會的發展
釋迦牟尼佛給眾生留下三藏經文,歷代祖師為後世留下千言語錄。佛法不離世間而覺悟世間,眾生不靠佛法修行,沒後易輪迴苦海。面臨高科技時代,進入二十一紀元,大德高僧們都心中想念:縱使居山說法,能令頑石點頭;在藪講經,即使天花亂墜,不過無情接受,有何利益蒼生,假饒大道不弘,將何報深恩於佛陀,一身獨善將何度苦於含靈?所以星雲大師心懷佛光普照三千界,意欲法海長流五大洲,其中以「人間佛教」為核心,用「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共修淨化人心、以慈善福利社會」為方便。這些理念,從理論到實踐,從言說到身行,星雲大師及其佛光弟子已把弘法、教育、共修、慈善事業發揚光大,弘揚佛法,利樂群生。論文研討佛光山的四大宗旨之成果,同時將該理論來對照與越南佛教教會三十三年以來的佛事成就,因此證明星雲大師之「四大宗旨」是契理、契時之真理的。
老莊的心齋靜默與楞伽禪的守心觀淨比較研究
在修行觀上是否具有執著的特點,取決於其理論體系中是否預設一個實體化的絕對本體。老莊有關注重守持、洗滌和修養心靈,以便歸真返本的思想與楞伽禪學思想多有關聯。 然而,由於楞伽禪學思想不是無有差別的,所以,它在修行觀上與老莊構成的關係呈現出較為複雜和殊異的情形。本文旨在揭示其思想的同中之異和異中之同。
第四章 《釋迦牟尼佛傳》與星雲大師的宗教情懷
佛光山海外弘傳的文化適應問題
佛教起源於印度,發揚在中國、日本、泰國、斯里蘭卡等亞洲地區。在歷時逾兩千五百年的發展過程中,佛教必須不斷的適應各種文化、種族及風俗民情。做為全世界最大的佛教團體之一,佛光山陸續於全球五大洲兩百多個地區設立道場,並獲得當地人士的肯定。而創辦人星雲大師是如何成功的使人間佛教全球化、本土化及普及化?本文旨在從文化適應的角度來探討佛光山在星雲大師的領導下,促使人間佛教本土化的現況,以及所使用的策略是否適當?面臨的文化衝突又該如何解決等問題。
星雲大師的管理思想及佛光淨土的創建
在佛法的管理思想中強調使用者的行為,而其行為導自於心性修練。星雲大師的管理信念告訴我們,在佛法中「管理」能給予我們什麼?我們應在哪些情境下如何使用佛家的管理方法?尤其是心性修練這個關鍵內涵。這是本文處理的第一個問題,其中分別以「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管理者須先自我管理並具用人授權之氣度」、「管理者須能悲智雙運並具同體共生之理念」等三個面向來闡述。 本文第二個問題是接續第一個問題而引發,討論建立佛光淨土與管理思想的關係,其間以大師對彌陀淨土的讚揚、取法為開端,進而論述藉由阿彌陀佛的管理思想,亦步亦趨地建設佛光淨土。處理上述兩個問題,主要在於檢討星雲大師實行人間佛教,既而建設人間淨土、佛光淨土的種種施設。基此,本文之主軸在於「人間淨土」如何建設,以及「佛教徒的修持」應有的體認及態度,「管理」只是假說,亦是俗諦,佛教徒可藉用「管理」的指而逐步完成淨土的建設。
從敦煌吐魯番所出早期寫經看佛教的東傳西漸
魏晉時期是佛典在中國大翻譯、大傳播的時期,它一直延續到南北朝。這些早期譯出的佛經寫本,在內地是早已散失殆盡。然而,在敦煌、吐魯番出土的古本寫經中,尚有一些遺 存,由此,人們往往以為佛教及其經典傳入中國,首先是由中亞傳到吐魯番、敦煌,接著到河西,然後再傳到中原,這是一種誤解。實際情況是:佛經的東傳,首先是到達當時的政治中心洛陽、長安,而後再逐漸流布到河西、敦煌以至吐魯番,呈現出佛教經典東傳後再西漸的過程,下面擬對這種過程作一點概略的考察。
圓明洞徹 回真向俗——讀星雲大師《佛法真義》
「星雲大師一生弘揚人間佛教,對佛教制度化、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的發展,可說闕功至偉!」「人間佛教」是中國現代以來,伴隨太虛大師所倡導的「僧界革命」而掀起的一種時代思潮,代表著中國佛教從傳統向現代的過渡與轉型。星雲大師循時代之大勢,數十年如一日,不僅堅持「人間佛教」的基本理念,而且將其轉換為切於現代社會民眾之生活情態的實際行動,實為自有「人間佛教」理念以來,將之付諸實踐的最傑出代表。隨其弘法利生事業的不斷開拓,對「人間佛教」的實踐領域便愈見其宏闊,在僧俗各界所產生的影響則愈見其廣大,凡此種種,皆使星雲大師事實上成為當代中國佛教最為卓越的改革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