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思想與當代管理之道
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對於傳統佛教的消極避世流弊具有對治作用,使佛教植基於其深邃的般若智慧,能積極走入社會人群以從事濟世事業,尋求在利他活動當中實現生命人格的圓滿。人間佛教的財富觀並不對金錢抱持負面觀感,而主張善用財富來提升人類福祉與推展佛化事業,促進此土世界的淨化,如星雲大師在〈我推動人間佛教〉一文說:人間佛教就是要從淨化心靈的根本之道做起,但也不是因此而偏廢物質方面的建設,而是要教人以智慧來運用財富,以出世的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從而建設富而好禮的人間佛教。收於人間佛教的發展這種佛教思想與實踐的人間轉向,使佛教與現代社會生活的各個面向得以緊密銜接,從而對世間活動提供智慧指導。
程頤天理論的建構及其與佛學之因緣
本文試圖探討程頤是如何吸納佛家的思辨哲學以構建理學的靈魂──天理論,從而實現其抗擊佛教、重振儒學的理學旨歸的。 文章首先闡明了傳統儒學因拙於形上思辨,已無力招架形上學富足的佛教的攻勢,程頤的天理論便是他攝取佛學的思辨方法重塑儒家倫理的結果。接著文章又詳述了程頤天理論和佛教的關係,認為繼承佛學的本體論思惟方式是程頤天理論和佛學的最大因緣。文章以為程頤的本體論有一個從理本、心本並重到專宗理本的轉變過程,而佛學輒為程頤早年的「二本構架」和貫其一生的理本論的營建提供了思想資源。文章還指出了程頤由「二本」轉向理一本的緣由。
韓清淨居士佛教思想之特質析論
北京三時學會韓清淨居士(一八八四—一九四九)是近代唯識復興思潮與運動中的一個重要代表人物。但是韓氏之學後繼無人,他的佛教學術成就、佛教思想體系以及其推動的近代佛教事業,迄今尚未得到學界的關注和研究。鑒於此,本文提出韓氏佛教思想活動的特質問題,並分別從對待傳統唯識思想資源的態度,依據《深密》的三時判教模式,以「了義」釋「不了義」的教法融通觀念,以及以文本、佛意作為取向的佛教學術思想等幾個方面,對韓氏佛教思想的特質或特色作了深入而精詳的分析。
人間佛教「道與藝」之建構關係:以佛光山梵唄讚頌團為例
音樂是人類共通的語言,可以淨化人心;其中佛教梵唄更能令人心智清明,神清氣爽,故佛陀時代即有以伎樂供養諸佛的事蹟。敦煌瑰麗的壁畫中,可看到諸天女們手拿著各種樂器,環繞諸佛身旁,可以說佛教音樂有著淵源流長的歷史。自民國初年弘一大師創作佛化歌曲以來,佛教音樂就已經走出傳統梵唄格局。佛教音樂逐漸受到大眾的歡迎,發展的速度也十分快速,然為迎合市場商業化的需求,部份作品未達理想,匆匆上市,有造成佛教音樂世俗化之虞,這也是促成本研究的原始動機。 佛光山梵唄讚頌團結合佛教梵唄、國樂、舞蹈與其他藝術,是全球第一支跨國走入世界重要國家劇院的梵唄團,從臺灣國家音廳首演,到遍及亞、歐、美、澳等30多個國家。值得研究其文化價值,並為這段歷史留下紀錄。 本研究擬藉由佛光山梵唄讚頌團來探討「人間佛教」之「道」與「佛教梵唄」之「藝」的建構關係,探討議題如下: (一)佛教梵唄讚頌團的來由與起源 (二)佛光山梵唄讚頌團的藝術表演性與信仰神聖性的構建 (三)佛教未來如何結合音樂藝術呈現儀軌 本研究係採質化研究,探討在特定情境下,佛教音樂其「傳統與現代」、「展演與非展演」之關係,以了解人間佛教之梵唄讚頌團,如何交替運用「語文語言」與「非語文語言」二種形式,發揮其傳遞的教義思想功能。在設計上使用較寬鬆的方式,不預設立場,以研究情境與研究對象之間的互動而決定。
越南竹林禪之居塵樂道傳統——根據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視角的觀察
本文認為: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理論已經全面性地將佛教推進入了人間社會。本文據此考察了第十一到十四世紀越南禪宗竹林大士陳仁宗的「居塵樂道」主張,認為雖然社會環境不同、時代相隔甚遠,竹林大士也未曾將他的主張命名為人間佛教,但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的視角下,可以看出竹林大士居塵樂道的思想傳統與人間佛教有許多近似的方面。
「頓悟」—文人畫之體驗美學傳統
詩通大美當悟之— 兼論星雲大師詩學的文學史意義
中國古典詩詞常非抒發個人情感之工具,而多與修身齊家、體悟大道連繫在一起。因此,今天我們學習古典詩詞,除學習它抒情言志的方法技巧外,更應體悟其中之大美與大道。體悟大美之法可分為見聞讀誦、悟法解義、依法修行三個層次,而將三者融會貫通則是學習中國古典詩詞的最上乘方法。星雲大師論詩重視對詩中大道的闡釋,作詩亦重視對大道的傳達。這一傳統詩學精神在星雲大師詩學中的實踐,有其獨特的文學史意義與價值。
「大乘」觀念的嬗變與人間佛教的圓融特質
在中國佛教史上,「大乘」概念的內涵並不是一開始就確定下來的,而是有一個嬗變的過程。在整個南北朝時期,「大小兼學」的現象很普遍,到南北朝的後期和隋代,「捨小入大」才成為風尚,這意味著佛教界「大乘」意識得到強化。儘管如此,隋唐以後的佛教界並沒有將大乘和小乘對立起來,而是通過判教理論,力圖超越大、小乘的對立,建立所謂「一乘」的佛教思想體系。星雲大師所提倡的的人間佛教同樣提倡超越大、小乘的區隔,提倡「五乘佛法」的融和。人間佛教的圓融特質是中國佛教大、小乘相容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為了千年的傳承—佛光山千手觀音造像與粉本源流
佛光山千手觀音的粉本是敦煌莫高窟元代第 3 窟的千手觀音壁畫,是千手觀音的最精美的壁畫和古代傳統線描的集大成之作,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佛光山千手觀音造像的藝術品位和境界,基於作者對於原作技法內涵的理解及自身情感的注入,與人間佛教慈悲精神交相輝映。讓這千年傳承的千手觀音造像留在人間,同時加以現代創新,也體現了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本懷和「以文化弘法」的理念。
從東漢時期漢譯佛傳到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佛陀降生故事的漢語詮釋史及其現代詮釋
從東漢到現代,佛傳故事的漢語證釋史綿延二千年之久,可以說佛傳随著佛教東傳已經進入到中國佛教的最初建構中,與中國佛教的發展並行,從側面反映中國佛教發展各個時期的階段性特徴和總體性架構而在中國佛教面臨著現代轉型的關鍵時期如何去重新詮釋佛傳故事,尤為重要,這也是現代語境下如何去看待作為佛教創始人、教主的佛陀的身分與價值的問題,即我們所說的「佛陀觀」的現代證釋的重要方面。通過對傳統佛陀降生神話文本的回顧與解讀,二千年的佛陀降生故事的詮釋史中所體現出的佛陀觀的演變得以顯現。在此基礎之上,從星雲大師對佛陀降生故事的現代詮釋與前人傳統詮釋的對比中,可看出深埋其中的人間佛教思想:一方面是「人性與聖性不二」,即「佛陀與佛法的互證」:另一方面是「平等性」與「革命性」即性別平等思想的體現。據此我們認為,星雲大師對佛陀降生故事的現代詮釋,與傳統佛傳文本相比,體現出其與現代社會和現代信仰需求緊密相連佛教的現代轉型必定要求我們的佛陀觀也進行現代轉型,而我們也可以發現,人間佛教所倡導的價值和理念,從某種角度來看恰與佛陀本懷相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