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之「人間」意涵
星雲大師在〈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一文中,談到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可以分成六個階段:一、東傳譯經時期(秦漢魏晉時期)。二、八宗成立時期(隋陳李唐時期)。三、禪淨爭主時期(五代趙宋時期)。四、宮廷密教時期 (元明皇朝時期)。五、經懺香火時期(滿清民國時期)。六、人間佛教時期(二十世紀以後)。 大師曾經表示:「人間佛教就是『佛教』,佛教就是『人間佛教』。」既然佛教就是人間佛教,大師為何要強調「人間」二字,以「人間佛教」來說明二十世紀後中國佛教重要的發展歷程?以下僅從「佛陀其人」、「歷史發展」、「現實社會」、「因緣和合」四 點來論述「人間」之意涵。
覺悟幸福之道
〈十種幸福之道〉是星雲大師藉由《妙慧童女經》妙慧的提問與佛陀的開示,為安頓世人身心煩惱、希求幸福而特別詮解的一部人生修行寶典。以深入淺出的解讀,揭示了佛陀所說之奧義,在古典與今用之間,為我們架起了一座通往幸福人生的橋梁。
佛光山僧伽教育之研究
「佛教」即是佛陀對眾生的教育,其建立僧團、遊化四方,都是為了教導眾 生,令其契入真理而得度。東傳後,僧侶譯經講說、弘揚佛法,寺院叢林隨之而 起,八大宗派亦逐之成形。佛教至此發展蓬勃,建寺安僧、興學辦道、培育僧才, 深深地影響中華文化的內涵與發展。隋唐之後,中國佛教歷經多番波折,逐漸成 為世人眼中消極的、往生的佛教,榮景不再。
人間佛教「道與藝」之建構關係:以佛光山梵唄讚頌團為例
音樂是人類共通的語言,可以淨化人心;其中佛教梵唄更能令人心智清明,神清氣爽,故佛陀時代即有以伎樂供養諸佛的事蹟。敦煌瑰麗的壁畫中,可看到諸天女們手拿著各種樂器,環繞諸佛身旁,可以說佛教音樂有著淵源流長的歷史。自民國初年弘一大師創作佛化歌曲以來,佛教音樂就已經走出傳統梵唄格局。佛教音樂逐漸受到大眾的歡迎,發展的速度也十分快速,然為迎合市場商業化的需求,部份作品未達理想,匆匆上市,有造成佛教音樂世俗化之虞,這也是促成本研究的原始動機。 佛光山梵唄讚頌團結合佛教梵唄、國樂、舞蹈與其他藝術,是全球第一支跨國走入世界重要國家劇院的梵唄團,從臺灣國家音廳首演,到遍及亞、歐、美、澳等30多個國家。值得研究其文化價值,並為這段歷史留下紀錄。 本研究擬藉由佛光山梵唄讚頌團來探討「人間佛教」之「道」與「佛教梵唄」之「藝」的建構關係,探討議題如下: (一)佛教梵唄讚頌團的來由與起源 (二)佛光山梵唄讚頌團的藝術表演性與信仰神聖性的構建 (三)佛教未來如何結合音樂藝術呈現儀軌 本研究係採質化研究,探討在特定情境下,佛教音樂其「傳統與現代」、「展演與非展演」之關係,以了解人間佛教之梵唄讚頌團,如何交替運用「語文語言」與「非語文語言」二種形式,發揮其傳遞的教義思想功能。在設計上使用較寬鬆的方式,不預設立場,以研究情境與研究對象之間的互動而決定。
人間佛教就是佛陀之教——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偉大意義
從《貧僧有話要說》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金錢觀
《貧僧有話要說》一書系統呈現星雲大師對金錢的看法,這是對佛教金錢觀的繼承與最新發展;星雲大師直承佛陀本懷,繼承「佛說的」,也提倡人間佛教之「人間性」一面,即「人要的」。星雲大師鼓勵在家眾賺取淨財,從事正當的佛教事業,但要德財兼備;對於出家眾,對於佛光山,可以從事非營利佛教事業,但儲道不儲財。星雲大師金錢觀更加圓融,且對佛教事業與市場經濟關係都有所指導。未來佛教界要合理開發金錢來源,要謹防金錢對人心的吞噬,注重佛教戒律對金錢的管制,在財產分配和財務上要更加公平公開。星雲大師在金錢觀上仰承佛陀,並以「人本位」為主體的思想,也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豐富內容的具體體現。
從釋寶成《釋氏源流》到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漢傳佛教六百年佛陀觀及佛教思想之重大轉型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之人間性內涵芻議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之我見
在歷史與現代之間—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