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從星雲大師本土化理念看佛光全球弘法之 文化適應及成效——以荷蘭荷華寺為例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1967年於高雄開創佛光山,陸續於全球創建200餘道場,實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隨著佛教國際化的推動已在世界各地獲得肯定、認同,星雲大師於2001年,又提出「本土化」的主張。所謂「本土化」,就是要讓佛教依各地的文化思想、地理環境、風俗民情之不同,發展出各自的特色。在歐洲此數千年深受基督教影響與蘊育之區域,外來宗教之傳播實屬不易,希望藉荷華寺此個案之分析,來看佛教本土化如何落實。 此篇論文,作者以自身於2008年至2010年期間駐錫荷蘭佛光山荷華寺之經驗,透過荷華寺個案研究及歸納,從「星雲大師本土化理念看佛光全球弘法之文化適應及成效」。探討及瞭解荷華寺發展出具當地特色本土化「荷蘭佛教」之成果及期間所遭遇之困難。 希望荷華寺結合當地之有利條件,在荷蘭弘揚人間佛教之成功經驗,可提供其他歐洲國家弘法度生之借鏡,未來能在佛教本土化之前提下,將人間佛教之種子播灑處處並開花結果。
音樂文化的涵化與本地化─從明清時期在華耶穌會教士對華人教會音樂發展之影響談起
本文將透過音樂歷史回顧及實際田野訪談的方式來檢視目前大陸華人教團本身如何因應現代社會之變遷,在教會禮儀音樂方面,進行“本地化"的工作,並進而針對其缺失提出建言。
談佛光山梁皇法會之儀軌與梵唄
佛光山所舉辦的「梁皇法會」經數十年來的演變,已有其既定的儀軌與唱腔,現就「儀軌與梵嗔」的部份略述之。
梵唄音樂與佛教教義關係之研究
從現有相關的文獻一佛教音樂的學術論文中,較偏重音樂的形式與歷史發展。因此,本文將以梵唄音樂與教義的關係作為專題的研究報告。 本文主要目的在於: 一、了解宇宙人生與佛教教義的意義是什麼? 二、了解梵唄音樂與佛的教義究竟有何關係? 三、未來該何去何從?
教會音樂與民俗音樂——台灣教會會眾聖詩之尋根
人間佛教的藍圖(二之二)
本文的主旨不在高談人間佛教的理論,也不拘泥於一般學術論文的格式,只是有感於過去學者們常把佛教的理論搬來搬去,說是論非,分歧思想,造成佛教的四分五裂,殊為可惜。 其實,佛教本來就是「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道理不在辯解,而重在同一信仰。就等於吾人經常閱讀經文,義理明了;閱讀註解,反而不知所云。佛教的學術論文,重在給人信心,給人明白,給人一以貫之,對義理融會了然。佛教常講般若智慧,為的是去除分別;但實際上佛教界過去的各宗各派、各種議論,重重疊疊,異說紛紜。雖說佛教博大精深,但歧途雜論,未能有益於佛心證道,明白說,我們並不喜歡談是論非的佛法,我們需要的是一乘直入的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是易懂難行之道,今日的佛教界,講經說論,可以舌燦蓮花,滔滔不絕;講說人間佛教,何其難哉!即使能講人間佛教,也是膚淺的口號,不能身體力行。人間佛教是實 用的佛法,行住坐臥、衣食住行、舉心動念,哪一項生活能離開人間佛教呢? 吾人雖生在人間,猶如身在廬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今為幫助世人一窺人間佛教的風貌,僅就佛法經論、古德懿行中,有關人間佛教的各項實踐,整理而略論倫理觀(居家之道)、道德觀(修養之道)、生活觀(資用之道)、感情觀(情愛之道)、社會觀(群我之道)、忠孝觀(立身之道)、財富觀(理財之道)、福壽觀(擁有之道)、保健觀(醫療之道)、慈悲觀(結緣之道)、因果觀(緣起之道)、宗教觀(信仰之道)、生命觀(生死之道)、知識觀(進修之道)、育樂觀(正命之道)、喪慶觀(正見之道)、自然觀(環保之道)、政治觀(進修之道)、國際觀(包容之道)、未來觀(發展之道)如後,希冀以此建立人間佛教的藍圖與理念。
古代白族大姓佛教之阿叱力
阿吒力教與密教──依現存之大理古代文物所作的考察
從《貧僧有話要說》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金錢觀
《貧僧有話要說》一書系統呈現星雲大師對金錢的看法,這是對佛教金錢觀的繼承與最新發展;星雲大師直承佛陀本懷,繼承「佛說的」,也提倡人間佛教之「人間性」一面,即「人要的」。星雲大師鼓勵在家眾賺取淨財,從事正當的佛教事業,但要德財兼備;對於出家眾,對於佛光山,可以從事非營利佛教事業,但儲道不儲財。星雲大師金錢觀更加圓融,且對佛教事業與市場經濟關係都有所指導。未來佛教界要合理開發金錢來源,要謹防金錢對人心的吞噬,注重佛教戒律對金錢的管制,在財產分配和財務上要更加公平公開。星雲大師在金錢觀上仰承佛陀,並以「人本位」為主體的思想,也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豐富內容的具體體現。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之研究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是星雲大師晚年對人間佛教的定義,程恭讓教授稱之為星雲大師的「四句教」。從星雲大師對「四句教」的使用,弟子對「四句教」的賡續,學者對「四句教」的重視,均可見「四句教」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中的重要性。然而,此「四句教」為星雲大師何時所提出的?「四句教」之確切含義如何?以「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定義人間佛教,是否存在過於重視人間佛教的世俗性,而缺乏神聖性呢?本文試圖通過爬梳相關材料,以文獻學和歷史分析的方法,對「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之提出歷史進行具體而詳細的考察;以思想分析的方法,對其內涵進行深入的探究。本文得到以下幾個結論:「四句教」作為大師詮釋佛教的原則與方向;大師對「四句教」有明確的使用特色;大師在「四句教」中也回應了對於人間佛教世俗化的質疑,以及說明如何建構人間佛教的神聖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