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當代台灣佛教與基督教間的一場深層次對話--現代禪教團與中華信義神學院對話初探(上)
試論現代神學能給予人間佛教的參考及反思——一種宗教對話與思想借用之嘗試
筆者本文的主旨, 是想借用西方基督教神學面對「現代性」(Modernity)的議題,所能提供給「人間佛教」思想的一些參考與反思。但這並不意謂著說人間佛教的行者應該學習基督教,或者是涉及孰優孰劣的問題。而僅僅是因為在現代「基督宗教」(Christianity)神學中有出現面對此議題的相關論述,所以筆者認為或許可採取一種「宗教對話」以及「思想借用」的進路,來簡單地考察與借用一些現代「基督宗教」神學家的觀點,看看他們的思考與論述,在人間佛教思想中是否也可以有借用來斟酌思量與討論的空間。 西方宗教文化的核心是「基督宗教」,「基督宗教」在西方發展了兩千多年,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科學與工業文明以及後現代文化的洗禮⋯⋯,在許許多多的變化、衝下,延續至今的現代「基督宗教」神學,能給予同樣歷經許多變化與衝擊的「東方」宗教文化核心之一—「佛教」,特別是近世以來提倡之「人間佛教」什麼樣的參考與反思呢?這是筆者本文想要論述的主題。 筆者本文將以西蒙娜.薇依(Simone Weil, 1909-1943)、卡爾.拉納(Karl Rahner, 1904-1984)、卡爾.巴特(Karl Barth, 1886-1968)、阿爾文.普蘭丁格(Alvin Plantinga, 1932- )⋯⋯等等這幾位現代「基督宗教」神學家的一些觀點,嘗試進行一種宗教哲學上「思想借用」的論述與說明,以作為現代社會中「基督宗教」與「人間佛教」之對話的可能契機與進路。
儒、釋、道關係在近現代社會的延續與展開—以星雲大師的「三教一家」為核心
自魏晉南北朝時期「三教」之說流行之始,儒、釋、道三教在衝突融合中,逐漸形成以儒、釋、道為核心的、相對穩定的中華傳統文化格局。近代以來,儒、釋、道三教在傳統文化本位的基礎上積極借鑑西學理論與方法,努力促成三教的復甦與新融和。作為人間佛教的繼承者與實踐者,星雲大師提出「三教一家、五教圓融」的三教觀,在繼承傳統三教模式的基礎上,構建具有佛教特色的「五教圓融」體系,不僅為傳統儒、釋、道三教關係注入新時代活力,同時也為當代國學發展提供新模式與新視角。星雲大師的「三教一家」理論,提倡傳統儒、釋、道應積極地在社會意識型態建構與社會制度完善層面,提出中華文化所獨有的解決良方,而「五教圓融」的宗教觀則是在「同體共生」理念的宣導下,積極推動各個宗教的交流與對話,在堅持文化主體性的基礎上追求文化多樣性。另外,星雲大師充分發揮人間佛教「護國利生、淑世致用」的實踐特色,推動人間佛教沿著人間化、生活化、制度化、現代化與國際化方向發展。
從「五乘佛法」看星雲大師判教觀和宗教對話觀的內在統一
星雲大師的「五乘佛法」是人間佛教的核心範疇。星雲大師在考察和借鑑歷史「五乘」理論的基礎上,對其重新定位,挖掘出「五乘佛法」中所蘊含的判教觀和宗教對話觀,及兩者的內在統一。星雲大師的「五乘佛法」繼承了中國傳統佛教判教理論的基本理路和框架體系,並站在時代的立場,對傳統判教觀的內容和範圍給予改造,突出「五乘佛法」的判教價值。改造後的判教理論為「五乘」體系內宗教之間和諧對話奠定了基礎,並以此開創了以人間佛教「菩薩乘」為根本究竟的相容論宗教對話理論,從而突顯了「五乘佛法」作為宗教對話觀的價值。星雲大師的「五乘佛法」理論是人間佛教建宗立說的出發點,也是佛陀本懷和宗教歸宿的完美統一。
宗教融合與宗教對話新拓展 ――佛光山佛教實踐的一個側面
本文從宗教融合與宗教對話的角度,對星雲大師及佛光山的佛教實踐進行了考察。認為佛光山致力於宗教融合與宗教對話的實踐,是當代人間佛教事業的一個重要方面,值得我們下更大的功夫研究。
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星雲大師與中國佛教國際化
肇始於近代的中國佛教國際化歷程中,星雲大師對佛教在西方世界傳播貢獻卓著。本文總結了星雲大師佛教國際化歷程及成就,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即:一、創建國際性的佛教組織;二、在西方國家建立弘法道場;三、創辦現代化的教育機構;四、培養國際性的弘法人才;五、佛教經典的整理和翻譯;六、宗教對話及文化交流。星雲大師宣導的「人間佛教」理念是貫穿於其佛教國際化實踐的內在核心主線。本文探討星雲大師為代表的佛教國際化的意義。
民俗學視角下的觀察:人間佛教的民間向度——以星雲大師對佛教民俗化的回應為中心
星雲大師是當代人間佛教的重要實踐者,他依據「佛教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的思想核心,將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普示於社會,並推動當代佛教的現代化人間化際化發展。同時,星雲大師對佛教民俗化的態度,是研究中國佛教發展史、中國思想文化變遷史的一個極有意義的切入點,他曾在多部著作中闡釋過自己對於佛教民俗化的觀點,這可以看作他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體系的一個重要維度。 本文首先從宏觀角度分析佛教中國化進程中佛教與民俗的關係,繼而在漢傳佛教史傳播的背景下,以太虚大師和星雲大師對待佛教民俗化的不同視角和態度為切入點,分別從歴史層面、觀念層面和實踐層面進行對比分析和隔空對話;其次考察星雲大師對佛教民俗化的態度及具體質踐,將之放置在佛教民俗化,乃至佛教中國化的歴史語境中,發揮民俗學注重田野調查的學科優勢,在對佛光山萬壽園、佛化婚禮、佛教護法神、盂蘭盆會等方面進行調查的基礎上,捜集活態資料,挖掘口承敘事,獲取大量的第一手資料,運用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研究中,同時以多學科、多領域交叉的研究方法進行理性分析與理論概括:第三,以理論結合實踐、論證結合案例的形式,逐層推進,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民間向度及其意義。
現代禪與中華信義神學院對話的根本問題與焦點—現代禪教團與中華信義神學院對話初探(下)
人間佛教與多元現代性——以星雲模式為中心的探討
現代化絕不是一個現代性逐漸代替傳統性的單線發展的歷程,而是現代性與傳統文化對話、交流和互相重新建構的複雜的過程。中國社會以及佛教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面臨著兩個方面的挑戰:第一,中國社會和佛教自身的現代化轉型,要繼續在理性的啟蒙下,在功能上全方面地適應現代化的進程;第二,在現代化已經呈現出其自身具有的矛盾性和困境的視野中,佛教以及其他的中國文化要發揮其精神性和宗教性的因素,引導、規範甚至局限現代化的衝力。星雲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模式,是佛教現代化的一個典型的範式,很好地處理了佛教自身的現代化轉型與現代性的矛盾之間的張力,為多元現代性的發展提供了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