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1」和「0」的關係
12—13世紀南宋‧高麗禪宗界的現實對應和思想基礎(下)
12-13世紀における南宋.高麗禅宗界の現実対応とその思想的基盤(下)
12—13世紀南宋.高麗禪宗界的現實對應和思想基礎(上)
12-13世紀における南宋.高麗禅宗界の現実対応とその思想的基盤(上)
抗戰勝利後青年星雲佛教改革的萌芽(1945-1948)
一九四九年春,星雲大師來台,輾轉於各地,當時遠在東台灣的宜蘭雷音寺,雖然早在一九五二年五月十六日成立「週六念佛會」,但是,乏人領導,前來弘法的緇素總是來來去去。雷音寺渴求常住弘法僧眾不可得,最終於一九五三年春後,寺方護法李決和與林松年二人到中佛會求助,獲青年星雲的首肯。 青年星雲從一九五三常駐宜蘭雷音寺,至一九六二年南下高雄開創壽山寺,以整整十年的時間,奠定了佛光山人間佛教事業的藍圖。然而,青年星雲佛教改革的思想萌芽甚早,非自來台而始。 本文以抗戰勝利初期,青年星雲一篇罕為人知的文章〈回憶比現實美麗—略談勝利後京滬一帶的佛教〉,來探討其佛教改革思想。此文青年星雲以「星子」為筆名,談論抗戰勝利後京滬佛教的改革情況,而這也正是他日後改革佛教的萌生之濫觴。
隨順與智用:闖一條人間佛教的新路—以星雲大師1963 年七國訪問日記為考察中心
細細爬梳星雲大師1963年所著近30萬言的訪問日記《海天遊踪》,筆者看到其在80天的時間內先後訪泰國、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日本及英治香港,沿途不僅會逸興遄飛,更將「一路所見所聞所思毫無保留的記錄下來」。筆者通過研究分析大師對海外佛教的觀察與思考,捕捉記述他剎那的感受,可以發現七國行思是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道路自信的最真實脈動,字裡行間感受到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拔苦予樂、隨順智用、紹隆佛種的建模發端。星雲大師參訪七國佛教界和當地社會的視閾再擴展,不僅促其堅信1950年自己對台灣佛教事業辛苦踐行「要改制適應新的歷史時代」是完全正確的方向,更堅定其繼續對佛教事業在未來發展的頂層探索之路,以最終找到一個將佛教予以全面人間化暨通俗化並創建落地生根的核心載體 —佛光山應運而生成為必然。這部半個多世紀前的《海天遊踪》日記作為思忖之作,處處「充滿智慧的思想」,從中呈現出星雲大師勾勒人間佛教的最初願景:始終堅持要從正面、積極的角度對佛法予以開示。這種方法不僅能達到信眾歡喜的基本目的,更能實现佛法住世的最終目的:「創造了人間佛教改善人心的無限價值」,「發揮宗教淨化社會人心之功用」,以奉獻國家、服務社會。
當佛陀約會神明「2015 世界神明朝山聯誼會」觀察思考
本文通過對2015 年「世界神明朝山聯誼會」的觀察,記錄台灣佛光山與「世界各路神明」的交流與互動,進而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民間信仰思想的新發展。作者發現,聯誼會已經從「全台神佛會」演變為「世界神明朝山聯誼會」,並顯現出從「宗教」到「文化」的演變趨勢。文章認為,星雲大師在認定「人有佛性,神當然也有佛性」、肯定「有歷史可考」的民間信仰對民間有益、認定民間信仰的神明是佛教的「護法神」的基礎上,提出神佛應當團結起來「共襄盛舉」,並進而完善了他的「正信」理論,即正信的本質是自心自性,正信的態度是尊重包容和交流往來,正信的方向是追求真善美和世界和平。由此,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達到了一個新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