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後人類時代的佛教轉型—人工智慧交互下的人間佛教
本研究基於人間佛教「後世俗」之特質,探究作為彰顯「後世俗」之重要路徑的人工智能,及建立於其上的「後人類」理念與人間佛教的相適性。一方面通過列舉佛教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案例,論證人工智能在工具性層面有利佛法弘傳,促進人間佛教科技現代化轉型。另一方面通過將星雲大師「同體共生」、「生死一如」等理念與「後人類」身體觀及生死觀進行對比,指出人間佛教法理與「後人類」倫理共同指向超越生死差異性、達至萬物同體和諧存世之境,而星雲大師「無情眾生有性」論更為「人工智能可否成佛」問題提供理論借鑑。以期從技術與倫理兩個維度,探索人間佛教與人工智能交互之中的相合關係,進而豐富佛教科技轉型的理論土壤。在肯定二者相合的基礎上,也指出人工智能理論極端化下可能造成新的身心對立,並與人間佛教身心一如修証體驗產生齟齬。故而人間佛教也須與人工智能倫理保持距 離,當物理功能主義消解人的主體性時,以佛法的人間性光輝拯救人本主義危機。
星雲大師闡發不生不滅義理之恒廣價值——略說人工智能 證諸法自性「空」
星雲大師對關乎佛教究竟的「空」義作了全面的闡發,融合了佛陀親說、初期大乘及漢傳義理。本文則不過是對「空」義能不斷接近而不能窮盡的詮釋,試圖點明世上一切都在變,具恆廣價值者唯有變這一「實相」,尤在當今世代。文中通過空義對世間諸法的肯定與對謬誤糾治的提示,修行就是化煩惱為菩提、以有明空、轉識成智三方面,證明星雲大師強調的諸法自性「空」。其結論以如今熱議的人工智能為例,力證人與人工智能皆自性「空」;並指出佛陀早已將古印度「聲明」、「因明」、「工巧明」、「醫方明」作為自性「空」的緣起解說,並且對這些外明都充分肯定,而這些正是現代科學認知的源頭之一,所以,現代科學知識也同樣可作為佛法的緣起解說。結論還提出:空義是超乎所謂確定性、不確定性之上的應變思惟。了悟空義才能恰當對待不可避免來臨的變化,並預防不測,因而能幫助人減少犯錯,甚至釀成災難的機率;「空」包含著未來無限的可能,了悟空義還可啟迪人們對宇宙與人的精神世界展開無窮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