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作為思想的近代佛教》第一講
2019 年起,本學報連續二年獲得授權,獨家中譯連載日本著名佛教學者橫山紘一、蓑輪顯量的著作。今年又獲另一位日本重量級佛教學者末木文美士(1949-)授權,選譯其大作之一《作為思想的近代佛教》(《思想としての近代仏教》)。這是該書2017 出版以來的首個中文翻譯版。末木教授是日本極富影響力的佛教研究專家、思想家,至今出版的個人專著達34 種,共著等近40 種,堪稱著作等身。本學報連載的《作為思想的近代佛教》中譯節選內容,包括作者對佛教現代性的獨創思考,以及華人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將分成六講刊登。
現前西來意 —讀〈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論現代人間佛教理論、實踐三大方向──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有關闡釋為中心
程恭讓教授依據《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一書的論說,從現代人間佛教的佛法化、中國化、全球化3個面向,對現代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發展方向作一反思。
展望二十一世紀人間佛教學的未來 ──讀《宜蘭弘法十年記──青年星雲的人間佛教之路》有感
闞正宗教授以「青年星雲」為主題,書寫《宜蘭弘法十年記──青年星雲的人間佛教之路》,深入爬梳星雲大師在1953-1963年(26歲到36歲)於蘭陽的青年弘法歷程,書中不僅呈現出星雲大師在創辦佛光山前之重要心路歷程與生命實踐,更重要的是宛如畫龍點睛般,點出了此關鍵10年對奠定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實踐藍圖整體開展的重要性;換句話說,要理解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學,實不可忽略青年星雲階段。甚至可以說,青年星雲階段,確立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的根源,要了解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學的建構,就要了解青年星雲。
佛陀教法思想之根本宗旨是現法樂、後世樂、究竟樂之辯證統一——《雜阿含經》義理辯證之一
《雜阿含經》,是中國佛教所傳原始佛教四部聖典之一。此經在漢譯中有兩個傳本,一個是南朝劉宋時期求那跋陀羅所譯的《雜阿含經》50 卷,翻譯時間在西元435 至445 年之間;一個是失譯人名的《別譯雜阿含經》20 卷,其譯出時間,一般推斷比劉宋譯為早。在南傳佛教中,相傳有五部聖典,漢傳佛教所傳譯的《雜阿含經》,與南傳佛教五部聖典中《相應部》經典大體上相當。
歡喜、希望和信心——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一點清思
佛教在今天的中國發展迅猛,佛教文化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都有體現,不再是「封建迷信」的標籤。但是,佛教還是面臨很多困境,僅以一個簡單的案例來說明。
以上座部佛教視角淺論「一念瞋心起」
在佛教中,「瞋」被視為三毒之一,是一種負面的心理狀態。瞋的表現形式多樣,不僅包括發怒和暴躁,還包括情緒低落或內心感傷。一般認為,瞋心的產生通常源於個人的欲望和期望未能實現,或感受到外界的威脅和侵害。然而,忽視瞋心者自身的「不如理作意」也是不應當的。本文基於上座部佛教阿毗達磨的視角,嘗試闡明瞋的特性、功能作用、表現狀態及導因,並結合當代心理和生理科學的相關研究成果,正確認識「瞋」對個人及他人所帶來的危害,以維持內心的清明安詳。
佛光山宗委選舉展現民主 心保和尚當選佛光山第十一任住持
編按:古今一如,歷史重現
《寶性論》新譯新解(之一)
印度大乘佛教佛性如來藏一系所依據的大乘契經,有《如來藏經》、《勝鬘夫人經》、《不增不減經》、《大般涅槃經》、《入楞伽經》、《華嚴經》等;所依據的論典著作,則有《究竟一乘寶性論》、《大乘法界無差別論》、《佛性論》、《大乘起信論》等。其中《究竟一乘寶性論》自古被認為是佛性如來藏大乘的核心論書,它是印度如來藏大乘義理思想的寶典,在漢藏兩地大乘佛教中也受到特殊、高度的尊重。《寶性論》思想體系博大、深刻,義理思維縝密、繁複,原典梵文文字深奧,漢譯論文艱深難解,因此一直是佛教義理思想史上的一部「天書」,對它的解讀與釋義不僅是古代釋經學學者的難題,對於現代國際佛教學者而言,它也是一部公認的難治之典。程恭讓教授認為此書在佛教釋經學、義理學思想史上具有崇高價值,對於中國佛教華嚴學義理建構尤其貢獻卓著,對未來人間佛教的理論智慧也將有重大意義,因此多年來不惜花費時間精力,致力於對於這部論書的研究和詮解。本刊獲程教授同意授權,將以專欄方式,連載他系統解讀這部梵文佛教「天書」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