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法——從《真現實論》到《佛法真義》
《真現實論》(1927年10月在杭州靈隱寺撰著)是人生佛教的理論倡導者太虛大師最重要的理論著作之一。太虛大師對人生佛教理論構建,並不是一時一地的應機說教,而是基於一種全新而系統的理論闡述。其具體標誌,就是更為完善地提出了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而太虛本人更是自許為「即人成佛的真現實論者」。
人間佛教理論的精要讀本——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讀後
在為吳華博士《民國成都佛教研究(1921-1949)》所寫序中,我曾強調:「中華民國的建立,不只是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體制,同時還把封建體制下凝固的文化傳統擺在了新時代的激變與轉折之中。新型的民主共和體制,要求國家政權與文化與此相應,舊有的一切適應封建體制的政治結構與文化傳統通通需要轉變自身。」佛教作為中國文化傳統中最有影響力的宗教,顯然也須要轉變自身,以順應此一時代巨變的社會訴求。
人間佛教在新加坡的演進
「人間佛教」一詞,令人想到太虛大師(1890-1947)、印順導師(1906-2005)、星雲大師(1927-)的入世教法。無庸置疑,來自台灣的許多跨國佛教「大道場」,如佛光山、慈濟功德會等,於新加坡這樣的城市乃至世界各地,在弘揚佛法及促進文化與慈善活動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很多學者(和佛教徒)或許並不曉得,早在這些橫跨世界的著名台灣佛教團體之前,人間佛教的初期概念就已出現在新加坡。本文將討論二十世紀初至現今的新加坡人間佛教史,並將人間佛教在新加坡的發展分成以下三個階段:1. 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 2. 演培法師(1917-1996)的人間佛教 3. 台灣人間佛教團體在當代新加坡的發展,予以呈現。
人間佛教何以可能?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以通俗的言語,頗具智慧地回應了「人間佛教何以可能」這一重大的歷史課題和現實課題。佛教擁有「人間化」的強大基因,佛陀所開示的一切教法,都是為了增進人間的幸福與安樂,所以,「佛教」就其本質而言就是「人間佛教」。對於佛教根本教義過於「消極的」詮釋,不利於佛教的人間化,於是,對之進行「積極的」詮釋,顯得尤為必要。佛教在中國傳播和發展的經驗告誡人們,只有秉承人間化這一佛陀本懷,沿著本土化的路徑,佛法真義才能發揚光大,佛教也才能傳揚開來並發揮積極的影響。當代人間佛教呈現出多維推動的態勢,可視為向佛陀本懷回歸的成功嘗試,於此也初步顯示出了人間佛教的時代價值。
從「持戒」到「給人因緣」——《佛法真義》與星雲大師的「佛教仁學」
人間佛教乃是當代漢語佛教的主導形態,其中,由星雲大師領導的台灣佛光山系統,是世人公認最為成功的典範。筆者曾撰文指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不是星雲大師一人之思想,而可視為是全球化時代漢語佛教對現代性的一個「集體性」思想應對,故有其新的佛教形態學的意義。從規範性的角度說,此一新的佛教形態學即是「佛教仁學」,乃是人間佛教行者基於佛教的般若智慧與慈悲精神,將中華「仁學」原則自覺地接納,進而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最徹底地貫徹落實之的形態表現。對於「佛教仁學」形態的有效性、局限以及未來發展,自然仍有討論的空間,這裡,筆者擬結合星雲大師新著《佛法真義》,特別圍繞大師對「持戒」與「給人因緣」的詮解,對星雲大師的「佛教仁學」再作一申論。
人間佛教理論於當代領導學應用的探索研究
星雲大師所倡導與發揚的當代「人間佛教」,一反傳統佛教抱持無常、苦、空、無我的消極出世心態,反對玄遠煩瑣的說解內容,要求深入淺出地闡釋佛法,讓佛教能夠積極走入現實人間,通過利濟人群的修學活動以克服煩惱,獲致生命意義與佛法智慧的領悟。
人間佛教的宗要
人間佛教座談會大家要我講「人間佛教」。記得有一年的春節,一位名學者高希均教授來佛光山過年,一見面就問我一個問題:「什麼叫人間佛教?」我心想:人間佛教就是佛教嘛,範圍那麼大,哪裡能幾句話就回答呢?不過,這位教授是我們所尊重的人,又是基督教徒,我只有說,人間佛教就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他聽了,「喔!」好像也懂了一樣。
管窺阿毗達磨思想與人間佛教思想的關係——法數思想略論
「阿毗達磨」的主要特色,是依照流傳下來的聖典(āgama;阿笈摩、阿含)來分析佛陀一生的言教,進而加以思想上的整理、組織和系統化分析。或許就在這一種系統化的過程中,便不自覺地把原先屬於「宗教實踐」的義理思想加以轉化,但其目的是為了完成修證佛法的思想體系;但以「阿毗達磨」式具有理論的嚴密性和邏輯性,作細密的整理、論究、抉擇、闡發,若得樞要,則可一以貫之。
人間宗教——從《郭店楚簡》到《維摩詰經》
「人間佛教」一詞不僅是星雲大師所描繪的佛教之核心,亦為中國宗教群體的根本。《獻給旅行者三百六十五日—中華文化佛教寶典》便是其精神之延伸,由此書可見其人文主義之擴展,已概括中國文化的普世價值。公元前三○○年《郭店楚簡》的宗教人文主義關注的並不是身後問題,而是現世生活,〈五行篇〉裡視「人身」為修行德行中心的觀點,與佛教的佛性概念是相容的,維摩詰居士即是利用「人身」這個工具來教示佛法。本文以人文主義,連結《郭店楚簡》與《維摩詰經》宗教意涵的共同基準點。透過人文主義擴展宗教的定義,可以理解到佛教對中國的吸引力不在於它的異域性,而在於它與本土傳統的共同點。因此,我們必須重新定義宗教:涵蓋身後之事以外的人文傳統;關注現實人生,著重於如何生活。
《佛光教科書》「人間性」與現代化淺探
上個世紀末,星雲大師為了更好地推廣普及他終生提倡的人間佛教,主編一套《佛光教科書》。這套教科書是以亟需了解佛教的初學者作為主要讀者對象,因此內容的設計著重在強化佛教基本知識,系統地完成了對佛教、佛法、僧徒、行證以及佛教歷史發展、宗派源流、基本佛學常識、佛學與世學、實用佛教、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概要介紹,還包括對世界其他各類宗教發展的簡述,内容全面概括,同時又具備誘發式探討。它體現叢書作為「教科書」的特點,成功地實現了對現代人間佛教的闡揚宗旨。這體現了星雲大師作為一代佛學宗師立足現實、弘揚佛法的殷切情懷。本文對《佛光教科書》的成書過程及其內容設計,進行粗略地回顧和簡單地梳理,並對書中所體現的人間性與現代性的特點加以淺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