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接班人養成計畫(外三章)
適才適所:奠定永續經營基石(外三章)
《作為思想的近代佛教》第五講——鈴木大拙與靈性論(三)
結合當時的年代背景,鈴木大拙給《日本的靈性》一書特意冠上「日本的」字樣,與其說是向讀者傳達日本主義的印象,不如說是包含了對過激的「日本精神」之反抗意味。我們可從他戰後所寫的〈新版序文〉中了解這一點。
望三祖寺
寇準的「三個不可以」
《三世因果經》的管理學
這部《三世因果經》是在阿難的提問下,佛陀開示與會弟子,因果對我人的關係影響,如經云:「一切世間,男女老少,貧賤富貴,受苦無窮,享福不盡,皆是前生因果之報,以何所作故?先須孝敬父母,敬信三寶,次要戒殺放生,念佛布施,能種後世福田。」無論達官貴人或販夫走卒,都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定律下,業報輪迴,法界流轉。在因果之前,不分貧富貴賤,男女老少,因果業報如影隨形,人人平等;因果是人間最公平的仲裁者,也是宇宙人生最高明的管理學。
教育是最大的慈悲——三朵白蓮花的故事
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之三)
我在無意之間,寫了〈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一文,最初只是想,我們出家人的信仰應該要淨化,發心要真誠,忍耐要加強。尤其,出家修道生活中,要有「為了佛教」的觀念,養成關懷信徒的習慣,要「嚴以責己,寬以待人」,要全力做弘法利生的工作,要與人為善,要從善如流等,做一個稍微像樣的佛弟子。
〈台灣佛教新史〉之三——鄭氏三代與東寧寺院
1661年,鄭成功(1624-1662)將荷蘭人逐出台灣,開始了鄭氏三代的經營,然明代以來與荷蘭人交手這並非第一次,早在鄭和(1371-1433)下西洋即有經驗。 船堅炮利的的西方殖民者覬覦與中國通商的高獲利,以巨艦大砲強行開港之心未曾稍熄,促使荷蘭人千里迢迢從巴達維亞(印尼雅加達)來到中國東南沿海尋求商機,分別在1604年及1622年占據澎湖,並於1624年攻占大員(台灣),最後1662年為鄭成功所驅逐,開啟鄭氏三代統治台灣22 年之始。
《生活唯識》第三講―「體得」唯識
我們以為,凡是語言有所指的,就有事物的真實存在。但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譬如當我們說「那裡有火在燃燒」的時候,「火」這個「語言」並沒有在燃燒,說這句話的嘴唇也沒有變熱啊!由此可知,火這個「語言」和語言所指的對象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個事實,在唯識學上叫做「名義相互客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