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變化的人間、複數的人間、競爭的人間─記參加《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新書發布座談會
2024年底,我初訪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相當偶然。走過大門廣場,穿越禮敬大廳,成佛大道引領我的視野向上開展。綠草綿延,佛光大佛座落遠方,兩側八座寶塔高聳,菩提樹夾雜其間,匯聚成雄偉壯闊的地景,崇高的美感讓人讚歎。
我今天吃素!
今日與明朝
小貓似小友憑肩看畫圖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發展的幾個核心理念
1998年,星雲大師至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當時西藏喇嘛貢噶多傑仁波切(kun dga’ rdo rje rin po che),感念佛光山寺創設中華漢藏文化協會,長期促進世界佛教漢藏文化交流,並舉辦世界佛教顯密會議,乃至創立國際佛光會等,是弘揚人間佛教的正派道場,遂表達贈送護藏近三十年的佛牙舍利心願,盼能在台灣建館供奉。
從宗教對話到宗教參與——佛光山「神明聯誼會」的新宗教多元論意涵
佛光山自2011年起至 2016年12月25日止,於佛陀紀念館舉行「神明聯誼會」迄今已歷7次。參與的台灣、大陸、海外宮廟及宗教團體數目逐漸增加,到2016年這一屆已達685個單位參與。根據媒體估計,2016年與會的神明像高達2188尊,與會信眾則達到五萬餘人。此一由佛光山發起、中華傳統宗教總會執行籌辦的宗教盛會,邀請對象雖然是以神道信仰的民間宗教宮廟為主,但也廣及天主教及其他世界宗教團體,其規模之大、參與的神明與宮廟數以及信眾人數之多,已打破多項世界紀錄,在可預期的未來,還會持續將紀錄推進到更高的境界。
佛陀紀念館「博物館品牌」的建立
佛館自開館以來,積極滿足各界的廣泛需求,不以純粹的博物館自居,具有多元的空間機能。換句話說,佛館的存在,正為我們定義了所謂包容性公共空間的博物館應有的樣態,某種程度也跳脫了傳統博物館概念的制約。在台灣以宗教為類別的博物館中,甚至從整個台灣博物館界來看,佛館正在為博物館界拋出一個以「人間佛教方法」實踐及營運服務的博物館案例。
佛館建築特質
本章綜合與西安法門寺、尼泊爾藍毗尼等星雲大師曾經親臨,且與佛館具類似性質的佛教寺院進行比對,以討論佛館建築群之建築特徵。同時也將利用建築學幾項客觀評論標準,如尺度美感、人因設計、綠色建築等,分析論述佛館建築群之優越性。其中人因設計,應與佛光山強調的人間佛教之空間設計理念相契合。
倘使羊識字
阿黃啣傘遠來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