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君子與善人——儒家倫理視域下的「三好」說
儒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重要組成,儒家倫理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主流,儒家倫理的當代實踐中,「君子」文化為一個重要面向。星雲大師提出的「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三好運動,從佛教教化角度給予現代人行事準則指導。「三好」說與君子文化同為傳統文化創造性的當代詮釋,二者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同中有異,「三好」說既是佛教人間化的具體落實,也與儒家倫理相融相通,具有更強的操作性,對社會的文明發展和有序運行有莫大益處。
「三好」感懷
說到「三好」,一般人們熟悉的是學校教育中提倡的「三好」,就是所謂思想好、學習好、身體好,也就是在思想品德、知識學習、身體健康三個方面都達到優秀,這樣的學生就叫做「三好生」。不過,我們這裡講的「三好」,並不是學校教育的目標,而是星雲大師對佛教徒和社會各界發出的號召,要求大家都來「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使「三好」成為大眾參與的社會運動,從而達到淨化人心、改善社會的效果。
〈台灣佛教新史〉之十五——殖民時期本土教團的崛起(三)
本節來談談台南開元寺派崛起的經過。台南海會寺(即今開元寺)建於康熙二十九年(1690),是在北園別館基礎上修建的「官寺」之一。 從最初延聘泉州僧志中禪師及其弟子起,開元寺傳承迄今不輟。但是,約在乾隆末年、嘉慶初年時,其法派卻從最初的曹洞宗轉為臨濟宗,可見其法派並沒有一貫。日本殖民統治之初,其門下僧侶到鼓山湧泉寺受戒,雖也受法臨濟,但與清代之臨濟宗派屬不同支系。
儒佛道三教關係與隋唐佛教宗派
隋唐佛教是中國佛教發展的繁榮和鼎盛時期,這特別表現在中國佛學思想的創新和中國佛教宗派的創立。隋唐佛教宗派的創立,既是漢魏以來中國佛教發展的必然,也與隋唐社會環境和帝王的三教政策密切相關,它是隋唐多元文化格局中與儒佛道三教關係下,中國佛教發展的新成果。隋唐佛教宗派作為印度佛教中國化的成果,具有儒學化、道學化的特色,但從契理與契機的角度看,並不影響中國佛教仍然是「佛教」。
《佛教瞑想論》第三講
佛教的瞑想到後來是如何傳布的呢?有了哪些新發展?東亞的中國是以怎樣的方式接受從南亞印度傳入的佛教呢?又如何理解這些瞑想的修行法門?這一章圍繞以上內容來探討。
《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學習管理學
佛教裡有八萬四千法門,法法都是一門管理,幫助我們成就佛道、圓滿自覺。對年輕人來說,最好的學習典範,就是《華嚴經》中的有為青年―善財童子。在五十三參當中,有一些值得我們學習上參考的,好比生活裡面的運用、做人處事的關係等,我以十點來貢獻給大家。
接班人養成計畫(外三章)
適才適所:奠定永續經營基石(外三章)
《作為思想的近代佛教》第五講——鈴木大拙與靈性論(三)
結合當時的年代背景,鈴木大拙給《日本的靈性》一書特意冠上「日本的」字樣,與其說是向讀者傳達日本主義的印象,不如說是包含了對過激的「日本精神」之反抗意味。我們可從他戰後所寫的〈新版序文〉中了解這一點。
望三祖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