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從《佛說吉祥經》再論人間佛教的學理 依據―兼涵《吉祥經》語文學分析及 《吉祥經.義注》漢譯(上)
本文的核心旨趣是思考《吉祥經》與現代人間佛教理論關聯性的問題。文章提出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考量這種關聯性:(一)南北傳佛教都有《吉祥經》古老的經典傳承,(二)《吉祥經》義理建構視角及問題意識的特殊性,(三)《吉祥經》三十七種「吉祥法」的義理體系及價值旨趣,(四)中華文化與印度文化共用深厚的吉祥意識與吉祥智慧,(五)近現代中國佛教重新引入與修學《吉祥經》的努力。本文基於以上理由,系統而深度地探索了《吉祥經》的佛法價值及其對現代人間佛教的學理意義。為了討論的嚴謹性,本文也提供了基於巴利文《吉祥經》頌文的語文學分析,並把傳為覺音尊者所寫《小誦‧ 吉祥經‧ 義注》頌文部分首次予以全文漢譯。
機遇.挑戰.抉擇——文化戰略視野下的人間佛教
如果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放在當代整個人類文化變遷格局之中進行觀察,我們會發現,人間佛教是對佛教戰略地位及其時代挑戰與歷史機遇進行深刻反思之後的智慧抉擇。如果再將這種抉擇放在整個中國文化發展歷程,尤其是中國佛教發展史當中進行縱向的觀察,我們則發現,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又一次重大轉型,並與前兩次重大轉型遙相呼應,形成中國佛教的一種內在歷史軌跡。
維摩菩薩不二法,星雲大師平等觀
平等是佛法的根本義理之一,是佛陀開示的宇宙人生真理法則,是《維摩經》不二法門的智慧精髓,也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核心,根本義理。只有落實星雲大師宣導的人間佛教平等觀,做到人人平等、生權平等、處處平等、時時平等、事事平等、物物平等、法法平等,才能實現世界和平,才能建成幸福美滿的人間淨土!
修智慧,不修制約
佛教的入世動力問題——評程恭讓教授新著對大乘佛教善巧方便思想譜系的建構
程恭讓教授的新著《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為中心》(以下簡稱《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於2017年12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全書共93萬字,分上下兩卷。上卷以約50萬字的篇幅扣緊本書副標題「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建構了「最高(最後)的波羅蜜多」—善巧方便的譜系,並論證了善巧方便與般若智慧不即不離、不一不二、平衡開發、辯證彰顯的關係,重建了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人之父母一般之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並重的大乘佛教智慧學,為未來重新闡釋大乘佛教的內在本質、理解大乘教化的內在統一性,以及理解人間佛教的現代轉型奠定了佛學智慧基礎。
人間佛教智慧寶典傳播中華文化——《星雲大師全集》簡體中文出版
星雲大師對般若智慧的現代詮釋——以其《般若經》著述為中心
本文通過星雲大師對《心經》與《金剛經》的現代詮釋著作,探討般若智慧在人間佛教的重要意義。星雲大師倡導「人間佛教」,弘傳適應現代人需要的佛法,以通俗易解的方式講說法義,這種大眾能解、能行的教說非是淺層世俗善法,大師強調般若智慧為其根據,能與般若結合的修行始相應於真實「佛法」。星雲大師指導般若智慧的淺深差別內涵,可用「緣起性空」概括其意旨。運用深入淺出的現代詮釋,引領行者由淺入深進入般若堂奧。星雲大師並將般若空義、佛性思想與禪宗心性思想進行融通,空性的體證是開顯佛性、清淨心的關鑰。大乘般若空慧是全然無執的精神境界,由「真空」以顯「妙有」,無量無邊的智慧作用使具足一切功德的佛智全體豁顯。星雲大師提點行者,人人本來圓具智慧潛能,透過人間的佛法實踐,發揮般若的覺照力量,獲致身心的自在安樂,不疲厭地在生死世間完成自覺利他的菩薩道修學功課。
「新般若學」視域中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
程恭讓教授的大著《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不但系統地呈現了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之發展階段、精神特質、核心理念及實踐指向,而且深入地探討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之佛理基礎。在程恭讓看來,星雲大師成功地開展「人間佛教」,主要在於「善巧方便」及「般若智慧」,所以他強調星雲大師是「深具善巧方便智的現代人間佛教導師」,「星雲大師在現代人間佛教諸行者中之所以具有突出的地位,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之所以在現代人間佛教的思想脈絡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我們認為,根本的理由是:星雲大師是第一個成功地運用其嫺熟的善巧方便智德,非常系統而深刻地揭明人間佛教的教體、教用以及教相。從『體』、『相』、『用』三個層面來施設和建構人間佛教的教理系統,人間佛教教法的思想理論系統才得以落實、得以圓滿,得以成就。……在這個意義上,星雲大師不僅是二十世紀下半期迄今以來現代人間佛教一位卓越的宣導者,也是真正能夠圓成現代人間佛教教法思想理論系統建設的一位導師,因而我們說他是現代人間佛教一位卓越的創立者」。
星雲大師和佛光山與中國佛教文化的現代振興
如果沒有傳承而只有創新,那只能算是新興宗教;如果只有傳承而沒有創新,任何宗教必將走向沒落而被現代社會所淘汰。星雲大師和佛光山教團以智慧和慈悲,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也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及人類文明的傳承與創新,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星雲大師善巧方便思想研究 ――以《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為中心
梵文Upāyakauśalya 一詞,在漢譯佛典中的意譯有善巧方便、方便善巧、善權方便、權巧方便、權方便、善方便、巧方便、權方便,乃至善巧、善權、巧便、方便等等;音譯則有漚和俱舍羅、漚波耶、漚和等等。在佛學研究中,多統稱為「善巧方便」或「方便善巧」。根據學者程恭讓先生的研究,善巧方便本質上是「佛陀與眾生之間展開有效互動的智慧和能力,以及通過這種互動和引導最終使得眾生達成佛陀的證法菩提」,善巧方便是「將佛陀證法與佛教教法連繫起來的橋梁,是佛陀走向眾生的依據,也是眾生走向佛陀的條件」。在大乘佛法義理體系中,「善巧方便智」與「般若智」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之間不一不二、不即不離、平衡開發、辯證彰顯的邏輯關係,構成了整個大乘佛教智慧學最基本的義理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