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願佛永住世間祈願文
有情世間
人間佛教的出世觀——以《阿含經》為主
印順法師在其所著的《佛在人間》一書中,闡明了他的人間佛教思想。他說:「從佛出人間的意境中,一重人間,一重佛道。這我們稱為人間佛教的,不是神教者的人間行,也不是佛法中的人乘行,是以人間正行而直達菩薩道,行菩薩而不礙人間正行的佛教。」(印順:《佛在人間》,頁73)而印順法師的依據就是出自《增一阿含經》的「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大正藏》第2冊,頁694a)依我個人的理解,印順法師所講的人間佛教就是《阿含經》中所反映出來的佛教。
人間佛教的入世傾向與出世堅守
人間佛教的理念與實踐,與佛教內在鮮明的人文精神密切相關。大乘佛教的「世間出世間不二」、「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的不二中道思想,給人間佛教提供了理論基礎。繼禪宗之後,人間佛教消解了佛教理想的彼岸性,使成佛的修行成為一種現世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適應了新時代人文關懷的需要,體現了人本位。
行走於世間的頭陀―略說星雲大師之佛教史地位
論漢譯佛經音樂史料中所體現的人間性
佛教非常重視音樂的作用,佛教「五明」中的「聲明」包括了語言與音律,其中音律就屬於音樂的範疇。佛陀在人間講經說法的49 年中,多次說到了音樂,佛陀所說的音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佛國音樂,另一類為世間音樂,這也是佛教真俗二諦義理在音樂中的體現。
星雲大師對般若智慧的現代詮釋——以其《般若經》著述為中心
本文通過星雲大師對《心經》與《金剛經》的現代詮釋著作,探討般若智慧在人間佛教的重要意義。星雲大師倡導「人間佛教」,弘傳適應現代人需要的佛法,以通俗易解的方式講說法義,這種大眾能解、能行的教說非是淺層世俗善法,大師強調般若智慧為其根據,能與般若結合的修行始相應於真實「佛法」。星雲大師指導般若智慧的淺深差別內涵,可用「緣起性空」概括其意旨。運用深入淺出的現代詮釋,引領行者由淺入深進入般若堂奧。星雲大師並將般若空義、佛性思想與禪宗心性思想進行融通,空性的體證是開顯佛性、清淨心的關鑰。大乘般若空慧是全然無執的精神境界,由「真空」以顯「妙有」,無量無邊的智慧作用使具足一切功德的佛智全體豁顯。星雲大師提點行者,人人本來圓具智慧潛能,透過人間的佛法實踐,發揮般若的覺照力量,獲致身心的自在安樂,不疲厭地在生死世間完成自覺利他的菩薩道修學功課。
淺論慈悲精神與大眾心理需求在觀音信仰中的意義
觀音菩薩,梵文稱「Avalokiteśvara」, 意譯為「觀照世間眾生痛苦中稱念觀音名號的悲苦之聲」,其名號又稱觀世音、觀自在、光世音等,有觀點認為是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諱而稱觀音,其實不確,在西元185 年支曜所譯的《佛說成具光明定慧經》中已有觀音之說法,而近代所出土的南北朝及隋唐的菩薩造像皆有稱觀音者,故此稱早已有之,非與太宗相關。
淨.靜.境.竟——禪修之道探討
人間佛教的普世價值,就是應用佛陀的教法,解決人生的問題,進而達到世間與出世間的圓滿。從現代的文化來說,即追尋人生的價值,從自我的角度,提升、淨化至達到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五和」為終極目標。而「五和」目標的起點及基礎即是自心和悅,但如何才能自心和悅呢?特別在二十一世紀,高度的競爭使現代人身心面臨全方位的挑戰,例如:生活中的壓力、期望高於現實而產生的壓力、社會不穩定帶來的壓力、現實超過想像的壓力,故造成憂慮、妄想症、躁鬱症等精神疾病。
「星雲模式」還是「星雲現象」?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片論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和實踐,常被稱為「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但是,把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歸納為某種「模式」的做法中潛藏著「模式化」的危險。事實上,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並不是某種現成的「模式」,而是一種現象學意義上的「現象」,是星雲大師以自身特有的方式現身世間,展開活動,與世間萬法發生現實關係,並造成世間之持續變化的相續顯現。本文進而從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定義和他「對人間佛教的體認」兩個方面,對「星雲現象」進行深入的分析,認為「人間佛教」就是「人間」與「佛教」之間的充滿創生活力的本源性聯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