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六祖壇經講話》——前言
古人說:人生最大幸福事,夜半挑燈讀《壇經》。在禪宗龐大的典籍中,《六祖法寶壇經》被視為是一部無上的寶典,在中國佛學思想上具有承先啟後的力量;宋明兩代理學家的語錄,也深受此《壇經》影響。因此,《壇經》不但在佛教裡居於極其重要的地位,近代國學大師錢穆尤其將之與《論語》、《孟子》等書並列為探索中國文化的經典之一;是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學作品,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更是禪學的偉大著作。西方人瓦茨氏(Alan Watts)認為《壇經》是「東方精神文學的最大傑作」。
共生概念的哲學考察——基於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考與實踐
借用布賴恩.斯托克(Brian Stock)的「文字社群」(textualcommunity)概念,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詞彙,這些流行詞彙,往往反映著這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並進而引發新的精神運動。如果按照這種理論來考量當今中國社會,「共生」一詞,可以成為我們極佳的研究對象。近二十年,「共生」一詞,逐漸在神州大地嶄露頭角,頻繁出現在各種場合,甚至成為官方話語,這種勢頭方興未艾,有增無減。那麼,什麼是共生?共生一詞,是如何被人們所接受並廣為傳播的呢?本文力圖從哲學層面對「共生」予以理論性闡述,並以星雲大師的共生思想與實踐為個案,加以介紹。
星雲大師的初心與始終
抵制煩惱的力量
修行人,就是要在現實的生活環境中,鍛鍊自己,考驗自己。鍛鍊自己抵制煩惱的力量如何,考驗自己定力如何。所謂「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痴」,在貪瞋痴的面前,戒定慧能不能起作用,戒有沒有力量,定有沒有力量,慧有沒有力量,戒定慧的力量抵不抵得過貪瞋痴的力量?
星雲大師的文化念力
大師既有神氣激揚的無畏力,又有泯然無相的融化力;既有圓鑑靈照的沉潛力,又有大興法雨的凝聚力;再加上資生利生的金剛力,這五種世俗罕見的意志力道集中在他一身,就匯集為革新中國現代佛教的第一念力僧。
守望精神家園「魅力青海—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展」致詞
法顯、曇無竭西行求法比勘
法顯、曇無竭是晉南北朝時著名的西行求法高僧,是早期西行求法真正遍至天竺的代表。本文通過比勘揭示,曇無竭之西行求法基本上是以法顯為其模範。因為他們的忘身苦勵,以天竺為目標的西行求法方才逐漸成為運動,並將禮拜聖蹟、求經翻譯、自述經行等等變成了此一運動的傳統。就此而言,法顯固然不可忽視,曇無竭以其經行地域之廣(遍至北天竺、中天竺、南天竺與師子國)、歷時時間之長(長達30餘年),同樣不可忽視。此外,法顯、曇無竭等在中國古代對外交通史上的貢獻也不能夠評價太低。
扶南《寶雲經》與海洋文化
扶南是中世紀東南亞的南海大國之一,也是與中國佛教文化交流的重鎮。兩國既有官方的交流,也有民間來往,其中佛教文化是兩國交流基礎。從南印度乘船到中國,扶南是必經之路,也是重要中轉站。許多印度僧人帶著經典到中國,再將經典譯出,豐富了中國佛教內容。《寶雲經》是來華扶南僧人曼陀羅仙在中國譯出的經典,是海上絲綢之路交流成果。該經在中國曾經有過數個譯本,對大乘佛教在中國傳播起到過一定的作用。
星雲大師的卓越貢獻
星雲大師對世界思想和文化所做出的卓越貢獻,主要是通過他在佛教實踐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體現出來的。具體來說,星雲大師是促進佛教中國化、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偉大宗教實踐家。以3點作說明...
南普陀寺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