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光山模式的親緣性個案研究 ─以成都普照寺為例
本文從佛光山與普照寺的親緣性入手展開研究,先從首領、組織、聖所、傳播系統四方面重新釐定剖析佛光山模式,後梳理普照寺受到佛光山影響而展開都市文化弘法行動的緣起、經過、實際呈現與當下收效,再以佛光山模式為發展典範,給出普照寺未來提升的具體建議。最後,文章指出星雲大師的圓寂是佛法生命的圓滿,人間佛教的未來是無我親緣性的開端。
信仰安頓我們的生命
未來佛的期待:彌勒信仰的形成
通過對漢譯彌勒經典及相關佛經文獻的考察,我們認為彌勒信仰不能簡單地等同於彌勒淨土信仰,彌勒在印度被大小乘佛教崇拜的事實,以及《阿含經》中關於彌勒的種種記載,都顯示出彌勒信仰內涵的多樣性和不斷豐富的階段性。彌勒信仰在印度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最初的彌勒信仰形態就是對承繼過去佛、現在佛的未來佛彌勒(現在的彌勒菩薩)的崇拜。第二、因為對彌勒未來成佛的期待,遂產生了彌勒下生信仰。第三、因為對於未來才成佛,現在還是一生補處菩薩的彌勒的皈敬,於是又有了彌勒的上生信仰。
我的退休進行式
我奶奶是位老處女
戒住則僧住,僧住則法住—星雲大師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
佛陀住在哪裡?
我們是佛教徒,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教主,我們對於教主佛陀住在哪裡,能不了解嗎? 假如說,釋迦牟尼佛住在西方極樂世界,那他和阿彌陀佛是什麼關係呢?誰當家做主呢?假如說他住在東方藥師琉璃世界,同樣的問題,他和藥師佛之間是什麼關係呢?誰當家做主呢?佛陀應該不在東方藥師琉璃世界,也不在西方極樂世界,那麼佛陀住在哪裡呢?
如何讓我遇見你
我是何時開始愛上樹的?或許已經追憶不到初初動心的瞬間。但凡是愛,往往滋養於素日眄盼。然而,記憶最可追索者,卻是在花季中,遇見一棵不開花的樹。
從書法到佛法
書法是中國藝術領域中的最高境界,能「達其性情,形其哀樂。」是無聲的音樂,紙上的舞蹈,能用毛筆書寫漢字是人生最大的享受,做一名書法家是人生最大的成就。當有人問我是幹什麼的,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我是搞書法的。
佛門親家
大師的人間佛教,把佛法運用於生活,讓出家人服務大眾,把佛門與眾生連接在一起。讓我從「小家」進入了服務大眾的「大家」,從「小我」逐漸擴展到無私的「大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