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疾虛妄」與「開真際」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評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事業取得了前無古人的偉大成就,大師之所以成功,固然是由於其堅韌不拔的精神、崇高的人格魅力和非凡的組織管理才能,但更重要的應該還是大師對佛法信仰的堅守。無論外部世界如何變化,大師都始終堅守著佛教的根本,詮釋和實踐佛教所指出的人生道路,以大願力、大智慧從事弘法度生的事業,未嘗稍有懈怠。
佛光山教團與跨分界倫理對話——廣結善緣
本文以國際佛教運動為研究基礎,對「跨界倫理對話」(ethical conversations across borders )進行定義,亦即認定多元倫理制度時所發生的倫理審議、評估或論證的行為,並提出其可能發生的條件。第一部分所描述的佛光山教團,發源於台灣,目前已在全球創建別分院,並致力於教團與各界人士往來時的道德修養。透過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所提倡的「廣結善緣」、「給人方便」兩種方法,使其目標能夠順利達成。第二部分概述筆者觀察佛光山後所得到的結論:所有「跨分界倫理對話」都需具備兩種因素:(一)尋求相似點(亦即「善緣」),(二)辨識差異點,以求建立雙方展開對話的基礎。
佛教經典的空觀:講記與略注
在演講「佛教經典的空觀」,先交代三個要點:一、這所有的觀點,都基於佛教的經典;二、演講的核心是「空觀」;三、對「空觀」要義的解讀。「空觀」是佛教的核心概念,我們就以佛教為依據來解讀「空觀」。作為這次討論的主要範圍,首先來了解一下佛教究竟在做什麼: 1. 佛教在探究生命世界。 2. 佛教的解脫道。 3. 佛教的菩提道。
佛法真義.生命導航
打開經典,常常會讀到這段話:「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2500 多年前,偉大的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而後沿著恆河兩岸遊走,法音宣流,震悟大千。遙遙天竺,煙霞渺渺,從來都是中國人心中的西天佛國;泱泱中土,疆域浩浩,那是印度人眼裡的盛世大唐。絲綢之路,打開了中印文明的交流大門;法流東土,華夏蒙受了佛法的滋潤。如今的我們失卻了佛陀宣教時的因緣,錯過了八宗並弘的輝煌大唐。那爛陀盛況難再,唐玄奘亦成追憶的夢影。我們還能聆聽佛的聲音嗎?我們還能撫摸法的脈搏嗎?
從宗教對話到宗教參與——佛光山「神明聯誼會」的新宗教多元論意涵
佛光山自2011年起至 2016年12月25日止,於佛陀紀念館舉行「神明聯誼會」迄今已歷7次。參與的台灣、大陸、海外宮廟及宗教團體數目逐漸增加,到2016年這一屆已達685個單位參與。根據媒體估計,2016年與會的神明像高達2188尊,與會信眾則達到五萬餘人。此一由佛光山發起、中華傳統宗教總會執行籌辦的宗教盛會,邀請對象雖然是以神道信仰的民間宗教宮廟為主,但也廣及天主教及其他世界宗教團體,其規模之大、參與的神明與宮廟數以及信眾人數之多,已打破多項世界紀錄,在可預期的未來,還會持續將紀錄推進到更高的境界。
佛教對「倫理問題」的看法
人不能離群而獨居,因此免不了要與社會人群相處往來。在人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有一些理則必須遵守,群我的關係才能和諧,社會的運作才能井然有序;失去這些理則的規範,社會就會脫序,甚至亂象叢生。規範人我關係與社會秩序的力量,有形的要靠「法律」來約束,無形的就必須藉助「倫理」與「道德」來維繫。
我是佛
古往今來很多人不敢承認自己是「佛」,像法融禪師不敢坐在寫著「佛」的石頭上,道信禪師因而笑著說:「你還有『這個』在嗎?」慧忠國師有一次喊著:「佛啊!佛啊!」侍者四處張望之後,滿臉狐疑地望著國師,說:「這裡沒有佛,您在叫誰啊?」國師回答:「我就是在叫你啊!你為什麼不敢承擔呢?」
佛光普照,法水長流
星雲大師對人、對事的處理,都是我們學習的典範。尤其我和我先生趙元修認為,大師在有生之年,能夠把佛法帶回中國大陸,真是非常了不起,功德無量的事情。大家知道大師回中國弘法的歷程是很辛苦的,可是大師從來沒有猶豫過,他是我看過最勇敢的人。
談佛教的輪迴和空性觀
某年的一天下午,我在尼泊爾珠穆朗瑪峰附近的一個夏爾巴人小村莊裡,領悟到了轉世觀念的重要性。 村子裡有一座小型的佛教寺院,裡面有我感興趣的藏文經書。當我詢問是否可以看一看收藏在佛堂裡的經文時,寺院的管理員說這些經文是為喇嘛保管的,不對外開放。我又問,是否能見見喇嘛?本以為會聽到「他正外出旅行」的回答,沒想到,那個人說:「可以。他就在那邊的那棟房子裡。」他指了指附近的一棟房子。我走過去,迎接我的是一位抱著小孩的婦女。他們都長得非常莊嚴,而且相貌十分相似。你可能猜到了,她懷裡的孩子就是喇嘛。婦女看著男孩的眼神中混合著驕傲、崇敬和悲傷,她解釋道:「這位喇嘛來到我身邊,我必須照顧他,直到他準備好再次修鍊。」她知道,孩子五六歲的時候就會被帶走,開始以喇嘛的身分生活。
雲湖書院——可借鑑的信眾教育模式
隨著經濟高速發展,人們在享受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不得不面對心靈層面的貧瘠和空虛所帶來的痛苦。整個社會道德底線一低再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蕩然無存。金錢的多少似乎成了成功的唯一標準,從而導致人們在不斷變深的欲望溝壑裡掙扎,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的出現。如何解決人們的心靈問題,降伏煩惱、解除困惑、化解不安,各種學說、心理治療及宗教都試圖解決這個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