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徵文啟事
古代寫法,如:唐武德九年八月九日。古代與西元年代並用,如:明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 二、版面: 一、內頁: A4 直式規格。 徵文啟事 題目:新細明體18 級,粗黑體。 正文:新細明體12 級,行距為固定行高24,標題靠左對齊。 獨立引文:標楷體12 級。行距為固定行高24。每行起頭空二字。 隨頁註釋:新細明體10 級,置於當頁下方。 英文、數字請採Times New Roman 字型。引梵、巴、藏等文,除專有名詞第一字為大寫,其餘皆小寫。 五、註腳: 六、參考書目: 八、引用之文獻內容請務必正確。 中文採標楷體,英文、數字採Times New Roman 字型。 中日文專書:作者:《書.....
佛教現代化的工程——人間歷史興衰二千年
佛教傳入中國兩千餘年,兩漢之間神仙方術盛行,民國學者湯用彤指出:「漢代天地山川諸大祀外,尚有多種之祭祀。而自先秦以來,感召鬼神,須遵一定方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治國講求天人感應,儒家逐漸抬頭。佛教傳入中國之際,正是儒家與神仙方術的流行方興未艾。
《作為思想的近代佛教》第四講——鈴木大拙與靈性論(二)
近年來關於鈴木大拙最多的討論就是這個問題。其中,Brian Victoria《禪與戰爭》中的批判最具代表性。他的批判非常嚴厲,但也有人提出反駁,引發了大量的爭論,尤其是佐藤平(顯明)對此進行了詳細的反駁。
敦煌千年苦行僧(外二章)
《佛教瞑想論》第二講
前文中提到,「觀」有一類稱作「出入息觀」,從結構上來說,觀察入息、出息的過程可分為所覺知的對象與能覺知的心識作用。所覺知的對象也就是人類感覺的對象,因此與人的六感相對應。 佛教把能覺知的感覺器官叫做眼、耳、鼻、舌、身、意。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至於最後的意,雖然含義不盡相同,姑且用意識來指稱。六感分別產生見形、聞聲、嗅香、嘗味、觸摸軟硬和思考等行為。
《作為思想的近代佛教》第二講
根據前述內容進行分析的話,日本佛教在近代似乎已經完全轉型成洛佩茲或麥克馬漢所謂的「近代佛教」或「佛教現代主義」了。但事實上並非如此,還有另一個被稱作「葬式佛教」的形態從近代一直存續至今。這看似與佛教的近代化相對、屬於前近代的、傳統佛教的遺留,原本應該接受近代化洗禮,但卻拖了日本佛教的後腿,故而沒有被以往的日本學界正面看待。然而,只把它看作是日本近代化不充分而殘留下來的前近代遺物,這種看法是否恰當呢?
《佛教瞑想論》第五講
隨著佛教在日本流播,瞑想體系是如何在扶桑被接受的呢?本章主要以此為對象作一考察。 首先,最早記載瞑想法門傳入日本的僧傳,是日本中世時期虎關師鍊(1278-1346)所著《元亨釋書》中的道昭(629-700)傳。據說道昭是最早把法相宗傳入日本的僧侶。據《元亨釋書》記載,道昭約在653 年前後,以遣唐使身分到中國留學,並師事玄奘(602-664),約660 年回到日本。
《生活唯識》第五講:唯識的科學性
我不斷強調「唯識」是「兼具科學、哲學、宗教三要素的普遍思想」。首先就科學來談。 科學到底是什麽? 科學的英文是「science」, 源自拉丁文「scientia」(知識),原意是系統化的知識,演變成現在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問之意。換個角度説,科學基本分為「是什麽」和「為什麽」兩個問題,可定義為「以一切存在為對象進行觀察、思考的人類活動」。按此定義,可以說「唯識」具有科學性的一面,因為「唯識」把存在全體叫做「一切法」(諸法),以一切法為對象進行觀察、思考。如果把科學定義為「分析某個對象並追究其構成要素的人類活動」,阿毘達磨恰恰相符。「阿毘達磨」是梵語「abhi-dharma」的音譯。「dharnma」為「存在」,「abhi」是「分析」之意,阿毘達磨就是「分析存在」,同樣也和科學精神相通。
佛手牽兩岸 雷音震五洲——星雲大師與法門寺
佛祖釋迦牟尼「示滅一百一十九年,天竺(古印度)有國君號無憂(阿育)王分遺形舍利」,岐陽重真(法門)寺乃其一也……千年之後,西元八百七十三年春,中國大唐王朝以「窮天上之嚴,極人間之煥麗」的國家行動,迎請法門寺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入京都長安供奉瞻禮,京寺三百里之間,數月之內道路車馬,晝夜不絕,沿途百姓跪拜,公私音樂驚天沸地;「天子頂禮,王公士民瞻奉舍利惟恐弗及……」。千年之後,西元二○○
犍陀羅學術會議巴國舉行佛光山論壇講演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