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七誡歌( 二)
第三屆人間佛教座談會綜合報導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人間佛教座談會,為21世紀人間佛教高峰論壇。此座談會始於2014年6月13-15 日,同年12 月12-14日舉辦第二屆,旨在關注百餘年來佛教改革運動的理論與實踐,及佛光山僧團全球弘法實踐的寶貴經驗,邀請來自海內外的學者,如柏克萊大學榮譽教授 Lewis Lancaster、東京大學榮譽教授木村清孝、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賴永海教授、美國田納西大學宗教與亞洲研究所名譽教授 Miriam Levering 等數十位教授學者。並邀請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與學者暢談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大師指出人間佛教與自己、他人、社會、國家的關係是「家國為尊、生活合理、人事因緣、心意和樂」,會後並將學者發表之高見結集《開放》及《人間佛教宗要》二本書。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三、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
佛陀說法,都是隨弟子的根機利鈍,而有不同的教化,但是佛陀也有許多基本的思想、教義。例如,全世界公認的原始佛教時代,佛陀經常講苦、空、無常、無我;到了後期,才鼓勵信徒要行六度萬行,要發四無量心,要學四弘誓願等。
我陪星雲大師三次拜謁奉國寺
「三好運動」之倡導與「政治和尚」之解疑
星雲大師於1998 年正式公開倡導「三好運動」,邀請時任副總統連戰先生共同推動。本文主要說明兩個主要問題:一是「三好運動」的倡導及其影響,其中論及近代最早提出「三好」的印光大師,其所述「三好」的內涵大抵配合念佛法門,希望信眾依此而增上,積累往生資。再者,闡述星雲大師對於「三好」的再詮釋與創新。「三好運動」在台灣社會已人人耳熟能詳,還在世界五大洲推展。「三好運動」從自身的修鍊,進而達到社會、國家的安定,引領我們邁向清淨的國土。 二是推動「三好運動」與政治關係解疑,其中論及邀請國家掌權者而引發的相關問題,無須諱言,即牽涉到「政治和尚」這種汙名化的問題。由「政治和尚」問題,反溯中國早期道安法師所言「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的重新解讀,間中以智顗大師、宗密大師、太虛大師等人的例子作出說明,並重新檢討「政治和尚」此詞的內涵,解疑星雲大師是「政治和尚」的說法。
君子與善人——儒家倫理視域下的「三好」說
儒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重要組成,儒家倫理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主流,儒家倫理的當代實踐中,「君子」文化為一個重要面向。星雲大師提出的「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三好運動,從佛教教化角度給予現代人行事準則指導。「三好」說與君子文化同為傳統文化創造性的當代詮釋,二者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同中有異,「三好」說既是佛教人間化的具體落實,也與儒家倫理相融相通,具有更強的操作性,對社會的文明發展和有序運行有莫大益處。
「三好」感懷
說到「三好」,一般人們熟悉的是學校教育中提倡的「三好」,就是所謂思想好、學習好、身體好,也就是在思想品德、知識學習、身體健康三個方面都達到優秀,這樣的學生就叫做「三好生」。不過,我們這裡講的「三好」,並不是學校教育的目標,而是星雲大師對佛教徒和社會各界發出的號召,要求大家都來「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使「三好」成為大眾參與的社會運動,從而達到淨化人心、改善社會的效果。
《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學習管理學
佛教裡有八萬四千法門,法法都是一門管理,幫助我們成就佛道、圓滿自覺。對年輕人來說,最好的學習典範,就是《華嚴經》中的有為青年―善財童子。在五十三參當中,有一些值得我們學習上參考的,好比生活裡面的運用、做人處事的關係等,我以十點來貢獻給大家。
《三世因果經》的管理學
這部《三世因果經》是在阿難的提問下,佛陀開示與會弟子,因果對我人的關係影響,如經云:「一切世間,男女老少,貧賤富貴,受苦無窮,享福不盡,皆是前生因果之報,以何所作故?先須孝敬父母,敬信三寶,次要戒殺放生,念佛布施,能種後世福田。」無論達官貴人或販夫走卒,都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定律下,業報輪迴,法界流轉。在因果之前,不分貧富貴賤,男女老少,因果業報如影隨形,人人平等;因果是人間最公平的仲裁者,也是宇宙人生最高明的管理學。
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之三)
我在無意之間,寫了〈我不是「呷教」的和尚〉一文,最初只是想,我們出家人的信仰應該要淨化,發心要真誠,忍耐要加強。尤其,出家修道生活中,要有「為了佛教」的觀念,養成關懷信徒的習慣,要「嚴以責己,寬以待人」,要全力做弘法利生的工作,要與人為善,要從善如流等,做一個稍微像樣的佛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