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南北傳佛教相會──人間佛教於緬甸之挑戰與契機
大乘佛教和南傳佛教的對立關係從早期佛教時期延續至今,不易解決,但過去數十年間,南北傳佛教的文化交流與互助合作之活動,甚至逐漸在跨傳統理解和溝通上有所突破。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之下,本文依據筆者最新的田野調查資料和已有的相關文獻,略述人間佛教在緬甸的挑戰和可能的發展潛力。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之學術詮釋與省思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是一部結合理論建構與實踐歷程的宗教思想巨作,全面記錄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理念、組織建設與全球拓展的歷程。本文從學術研究角度出發,透過宗教思想史、社會學與跨文化交流等觀點,系統梳理本書所呈現的人間佛教理論體系、文化教育慈善實踐、僧信制度建設、現代化與國際化發展策 略,以及對台灣佛教轉型的深遠影響。進而指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不僅是星雲大師個人修行與弘法的總結,也是人間佛教作為當代宗教現代化、全球化範式的重要文本,展現了宗教回應現代社會與未來挑戰的積極可能性。
文字與般若——《往事百語》的文情與道情
台灣的佛教發展盛極一時,當中不乏佛教文學之創作,其中頗具特色的代表人物之一,便是星雲大師的佛教文學創作。大師雖然畢生以弘法利生為職志,然亦十分關注文字、文學與文化對佛教傳播的影響力,因此畢生致力於文字般若的創作以及佛教文化的弘傳。在《往事百語》一書中,即充分透露星雲大師的佛教文學觀、文字創作的因緣,以及對文學與道業的動人情懷。
《十二遊經》與史學地理及海洋敘事
《十二遊經》是中國佛教早期翻譯的與海洋地理有關的經典,裡面介紹了與海有關係的一些認識,是印度佛教徒對海洋文化認識的反映。本文對《十二遊經》裡面談到的史學、中印地理、海洋文明等問題做了探討,指出中印兩國文化在兩國佛教海洋觀方面的不同,及其背後的宏大敘事。
星雲大師教我的事
曇無德部與海洋文明 ―以「如意珠的故事」為例
釋迦牟尼佛圓寂百年,統一的僧團開始分裂,最後出現了十八部或二十部。部派佛教是地方文化影響後出現的佛教派別,隨著一些部派擴大,又開始影響到其他地區的佛教。從上座部的說一切有部分出的曇無德部,本是西北印度內陸地區的派別,但是後來卻傳到了南印度海邊地區,本文通過《曇無德律》記載的「如意珠的故事」,分析部派佛教在爭奪與分裂的過程中,從陸地文化轉向海洋文明的過程。
徵文啟事
採用他人文字或圖表,請先取得授權。 以21cm × 29.7cm 之A4 紙張撰寫,上、下、右邊各2.5 公分,左邊空白3.17 公分,底端並註記頁碼。 一、本刊旨在宣揚人間佛教精神,發揚佛教學術思想文化,志於將義理的、文化的、教育的、生活的,幸福、和諧的佛教思想、信仰推到人間,推到全世界。 二、本刊結合論文及藝文,發表研究人間佛教有見地的學術論文,及有文學性、藝術性的佛教藝文作品。逢單月出版,為漢英文雙月刊。歡迎全球學者、作家,有志寫作的各界朋友,踴躍投稿。 三、稿件說明: (一)論文版: 1、字數約8 千~1 萬5 千字,特約稿件不在此限。須附摘要及關鍵詞。 2、英文稿件不超過30 頁,譯.....
「互聯網+」的網路弘法思惟
「以文化弘揚佛法」是佛光山的四梁八柱之一,數年前,星雲大師對徒眾開示佛光山第二個五十年弘法計畫,前瞻性地將佛光山媒體事業群包括電視台、報紙、通訊社、廣播電台、網路、雜誌等,統合在「佛光山文化傳播事業委員會」,該委員會還有大藏經、翻譯中心、出版事業等,對外統一形象為「佛光文化」。佛教洞悉緣起法,因果脈絡如網際網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所以佛陀說法非常適合在網路上傳播。「互聯網+」於2015 年3 月正式成為中國國家戰略,筆者試以「互聯網+」與人間佛教的發展,探討網路弘法的可能思路。
法水長流五大洲—— 「人間紅利」見證於日本法水寺落成
《人間借路行》—長亭(節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