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責任」兩個字
《佛教瞑想論》第四講
中國經過了如實傳承印度傳統的瞑想方法階段之後,出現了新的動向,即禪宗的興起。禪宗尊仰達摩大師為初祖,創立了歷史悠久、綿延至今的教團。
佛教工藝藝術概論
工藝,是人類文明的象徵。當人們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後,轉而追求精神層面的提升。人們透過雙手,展現巧思,自然地傳達出每個時代的文化背景和精神意涵。從庶民到皇室,由純樸的手工藝品到巧奪天工的宮廷精品;無論是手中掌玩,或是朝貢品,它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曾是政治權力表徵的一環。佛教工藝文物則多了一分神聖的宗教性、信仰性和佛教美學之旨趣。
《釋迦牟尼佛傳》與星雲大師的宗教情懷
《釋迦牟尼佛傳》是星雲大師影響最為深遠的一部文學作品。作為一個佛教徒寫作的佛傳,這部作品承載了佛陀的基本理念,更承載了作者星雲大師的基本理念。其寫作思惟和世俗作家、世俗學者迥然不同;其寫作目的、寫作策略受制於佛陀的歷史、星雲大師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星雲大師的宗教革新思想;其對人間的思考亦展示了太虛大師以來,尤其是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理念。
佛陀紀念館「博物館品牌」的建立
佛館自開館以來,積極滿足各界的廣泛需求,不以純粹的博物館自居,具有多元的空間機能。換句話說,佛館的存在,正為我們定義了所謂包容性公共空間的博物館應有的樣態,某種程度也跳脫了傳統博物館概念的制約。在台灣以宗教為類別的博物館中,甚至從整個台灣博物館界來看,佛館正在為博物館界拋出一個以「人間佛教方法」實踐及營運服務的博物館案例。
佛光緣美術館系統的發展與創新
佛光緣美術館自1994 年創立迄今30 年,在全球已設立27個分館,不僅落實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以文化弘揚佛法」的理念,更帶動社會文化的發展。星雲大師曾提及,佛光山成立美術館最大的目的是,希望能集教學、展覧、收藏等功能於一體,使藝術文化成為弘法的一環。在佛光緣美術館創辦30 週年之際,本文透過佛光緣美術館系統的發展脈絡、現狀與創新,探討這30 年來是否已達成大師設立美術館目的願景。通過歷史的梳理、論述和分析,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大師如何以藝文弘法,讓藝術界、教育界及文化界走入佛光緣美術館;佛光緣美術館也成為人間佛教美感教育的實踐場域。
連雲港佛教文化與藍色海洋文明
一直保存幾千年的文化積存,具有豐富內涵的連雲港歷史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值得我們重視,但對外來的佛教文化與連雲港文化的關係,特別是佛教在東漢傳入這一地區,被視為中國佛教的「海上釋源」,至今還沒有找到具有充分的說服力文字材料。連雲港的行政地域一直都在不斷變化,乃至政府的管控範圍不斷在調整,先後與江蘇、山東、安徽等地涉及,說明這一地區在宗教與文化上始終顯示了不同齊魯文化、吳文化、金陵文化、徽文化等各種地域文化混合的情況,眾多的各種文化內容組成了繁密的平面加立體的大文化現象。連雲港三面環海,一面靠山,是絲綢之路的陸海交匯之地,被看作是從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到現代的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最突出、最明顯、最值得重視的是海洋背景的海洋文化,藍色海洋鑄成了當地的底色文化。
李利安:歷史視角 認識宗派祖庭
歷史猜謎
星雲大師的愛國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