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教的出世精神與近現代中國佛教的 入世轉型
佛教的「入世」並不是自身的「世俗化」,而是要發揚大乘 精神,為現實的社會和人生服務。近現代佛教的入世轉型, 淵源於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和佛教的中國化過程之中,但近 現代中國佛教的入世轉型有著與歷史上的「入世」非常不同 的時代境遇、豐富內涵、新的特點及歷史效應。歷史上,佛 教的入世面向與佛教的中國化曾相依相助,並逐漸匯同而合 流;在中國佛教的未來發展中,入世轉型、推進人間佛教的 理論與實踐,與佛教的中國化仍將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如 何堅持契機契理的原則,在入世發揮作用與堅守出世精神之 間保持適當的張力,如何與現代科技和學術交流並參與到世 界文明的交流互鑑中,又繼續堅持佛陀智慧解脫的本懷和佛 教中國化方向,這是中國佛教始終需要關注和解決的重要問 題。
看佛光山比丘尼寫佛教史
中國有一句俗諺:「江山代有才人出。」確實是不錯。自古以來,每一個時代裡,男性對國家社會的貢獻不說,就是女性的人才,也不是只有「四大美人」而已。歷史上,像文才相當的蔡文姬、班昭、李清照;甚至在國家民族上,趙太后、武則天、上官婉兒、王昭君、文成公主、梁紅玉,甚至近現代的秋瑾、呂碧城、楊開慧、吳健雄、屠呦呦等,這許多女性,對國家的發展、外交的往來,在政治上、藝文上、科學上、醫學上,都成為中華歷史上重要的人物。
中國古代士人的精神與生活
憂患意識是士人的一個傳統,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士人對社會獨特的觀察。我們應該發揚這個傳統,社會的進步往往是在於,將問題消滅於萌芽之中,所以中國歷代在社會危難、政治腐敗的時候,首先起來的是他們。
佛教和中國文化
人間佛教和中國佛教的未來
佛教傳入中國,佛典開始得到翻譯和流傳,始於二世紀後漢桓帝時代。自此以後,在王朝的興亡盛衰以及各朝各代治世的背景下,譯經僧陸續從印度、西域來到中國;其中也有從中國前往西域、印度求法的僧侶,他們擔負起譯經僧的角色,並在回國後開始弘揚佛教,佛教因此逐漸在中國社會產生廣泛且深遠的影響。在這一過程中,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佛教吸收了中國固有的思想及信仰,呈現出了與印度佛教不同的風貌。因此,這種已成為中國化且延續至今的佛教,我們總稱為中國佛教(Chinese Buddhism)。
從佛教中國化過程看「人間佛教」的歷史定位
由釋迦牟尼佛所創立的佛教,既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哲學。佛教作為一種宗教,有它獨特的信仰體系、組織結構以及把信仰體現出來的實踐方式,包括禮拜儀式,但相對於其他宗教而言,佛教又有它顯著的特殊性。
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
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問題,是最近思想文化界討論的「熱門」論題。傳統文化的討論,又是這「熱門」之中的興奮點。對於這次討論,我了解不夠,考慮也不太成熟。但我認為,人類文化發展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不可能完成割斷。我們要汲取傳統文化中一切有價值的精華來充實、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文化。我看中國傳統文化也應包括佛教文化在內。現在有一種偏見,一提中國傳統文化似乎只是儒家文化一家,完全抹煞了佛教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抹煞了佛教徒對中國文化的貢獻。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
中國禪學之發展
《中國禪學之發展》這個題目,中國從來沒有人很清楚地研究過。日本有許多關於禪學的書,最重要的,要推忽滑穀快天所著的《中國禪學史》,因為就材料而言,在東方堪稱為最完備、最詳細。 凡是在中國或日本研究禪學,無論是信仰禪宗,或是信仰整個佛教,對於禪學,大都用一種新的宗教態度去研究。只是相信,毫不懷疑,這是第一個缺點。其次則缺乏歷史的眼光,以為研究禪學,不要注意它的歷史,這是第二個缺點。第三就是材料問題。禪宗本是佛教一小宗,後來附庸蔚為大國,替代了中國整個佛教。中國現在所有關於禪宗的材料,大都是宋代以後的;其實禪宗最發達的時代,是西元七世紀末到十一世紀―約從唐武則天到北宋將亡的時候,這四百年中間,材料最重要,可是也最難找;正統派的人,往往拿他們的眼光來擅改禪學的歷史。
中國式信仰的出路何在?
信仰到底是什麼?這個概念不解釋,大家會有很多誤解。我們這裡所說的中國式信仰,準確的講是中國漢族地區傳統宗教信仰,第一,它是漢族地區的;第二,它是傳統的;第三,它是宗教的,這三個必須同時具備。在這個意義上說,今天中國漢族地區傳統的宗教信仰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很重要的就是信仰缺失,此外還有一些問題,比如信仰混亂、信仰淡漠、信仰模糊等。
論敦煌文獻對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的拓展與面向
1900 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重見天日,為數約六萬卷的唐、五代寫本文獻震鑠中外學界,成為中國近代學術史上最受矚目的大事。緊接著,以敦煌文獻為核心的研究便快速發展,「敦煌學」這一門新興的國際顯學因而產生。百年來,敦煌學的研究領域也從初期的文獻整理,不斷的擴展到石窟藝術、地理歷史、考古遺跡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