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徵文啟事
內頁: A4 直式規格。 徵文啟事 題目:新細明體18 級,粗黑體。 正文:新細明體12 級,行距為固定行高24,標題靠左對齊。 獨立引文:標楷體12 級。行距為固定行高24。每行起頭空二字。 隨頁註釋:新細明體10 級,置於當頁下方。 英文、數字請採Times New Roman 字型。引梵、巴、藏等文,除專有名詞第一字為大寫,其餘皆小寫。 五、註腳: 六、參考書目: 八、引用之文獻內容請務必正確。 中文採標楷體,英文、數字採Times New Roman 字型。 中日文專書:作者:《書名》,地點:出版社,出版年月。 中/ 日文論文:作者:〈篇名〉,《期刊名》卷/ 期/ 輯,出版年月。 西文.....
《成就的祕訣:金剛經》第二章——祕訣:般若
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獨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佛陀至多子塔前,命摩訶迦葉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圍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於汝,汝當護持,傳付將來。」這是《五燈會元》裡的一則著名公案―拈花微笑,說明禪宗的傳承,根源於靈山會上佛陀傳法給摩訶迦葉。在所有人的面前,佛陀和摩訶迦葉「以心印心」、「心心相印」,而不是透過語言文字的辯解詮釋,解離了文字可能造成的矛盾和誤解,直入本心。之後,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東來中土弘法,以「壁觀」教人如何「安心」,直指「真如」,也就是「般若」。此後五傳至弘忍,到了六祖惠能之後,「南宗禪」波瀾壯闊,應驗了達摩祖師「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預言。
《佛教瞑想論》第五講
隨著佛教在日本流播,瞑想體系是如何在扶桑被接受的呢?本章主要以此為對象作一考察。 首先,最早記載瞑想法門傳入日本的僧傳,是日本中世時期虎關師鍊(1278-1346)所著《元亨釋書》中的道昭(629-700)傳。據說道昭是最早把法相宗傳入日本的僧侶。據《元亨釋書》記載,道昭約在653 年前後,以遣唐使身分到中國留學,並師事玄奘(602-664),約660 年回到日本。
佛手牽兩岸 雷音震五洲——星雲大師與法門寺
佛祖釋迦牟尼「示滅一百一十九年,天竺(古印度)有國君號無憂(阿育)王分遺形舍利」,岐陽重真(法門)寺乃其一也……千年之後,西元八百七十三年春,中國大唐王朝以「窮天上之嚴,極人間之煥麗」的國家行動,迎請法門寺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入京都長安供奉瞻禮,京寺三百里之間,數月之內道路車馬,晝夜不絕,沿途百姓跪拜,公私音樂驚天沸地;「天子頂禮,王公士民瞻奉舍利惟恐弗及……」。千年之後,西元二○○
佛教對人生的看法
「佛家」二字本是中國學者舉來與儒家、道家相對的稱呼。尤其宋明的理學者,往往稱佛教為佛家或佛氏、釋氏,而他們所指的又是以禪宗為代表。其實,所謂「佛家」就是佛家的學說,是總稱不是別稱,換句話說:也就是佛教或佛學。稱佛家者又往往是一般儒學者,是含有一種門戶之見的。其次是別義,佛教的「家」就是「學派」的意思,佛陀的學派名為「佛家」。佛家的學派很多,大略說來,有小乘派與大乘派。小乘在印度相傳有二十派;大乘在中國傳有八大宗派。這些學派在中國都有傳承,至今都有研究發揚,而且它有了近二千年的歷史了。
論《法華經》如來使及其對於人間佛教建設的意義
在當代人間佛教的實踐中,對於佛教思想史的資源,仍然有諸多可以進一步發掘之處,比如,《法華經》中的如來使精神就是推動人間佛教深入發展的重要思想資源。從學術史的角度看,就大陸當代的佛教學術研究而言,對於「如來使」的研究,較早出現的研究文章是由心皓法師撰寫的〈《法華經》的「如來使」〉一文2,王雷泉教授撰有〈「如來使」精神與慧思的新法華學〉3,他是對如來使精神這一主題關注較多的一位學者,他的如來使的研究和宣講,對社會影響更大。關於將如來使與人間佛教聯繫起來思考的主題,大陸方面,曾經在2014 年10 月7 日,由太倉同覺寺舉辦過一次以「《法華經》如來使精神與人生佛教」為主題的交流會,主講者僅有四人,聽眾為該寺的居士信眾和常住僧眾。這是比較自覺地探討如來使精神與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的一種嘗試,筆者也參加了這次交流會,也是因為這個因緣,促使筆者思考這一主題。本文以諸譯本《法華經》和法華學史上對於《法華經》的如來使思想的相關解釋為依據,來探討經中的如來使的含義,如來使的弘經三軌、四安樂行體現的基本精神品格,在此基礎上,思考如來使思想對於人間佛教建設的意義。
論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的實踐性特徵
佛教認為淨土是眾生的理想生活世界,是依諸佛菩薩的本願與眾生的因緣建構而成的完美佛土。隨著佛教「淨土」思想的開發,大體形成他方淨土、唯心淨土和人間淨土之說。在現代人間佛教視域下,淨土的概念被重新發掘和闡釋,人間淨土的思想卓然挺立。人間淨土不再是一個幻境,而是具有極強的實踐性特徵,是一個可以實現的理想,是一個具備宗教信念、通過宗教實踐行為可以實現的宗教目標。星雲大師的人間淨土思想具有極強的實踐品格,可據此觀照現代人間佛教的實踐路徑與發展趨向。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思想探析
作為現代「人間佛教」運動的領軍人物,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自皈依佛門,瞻仰頂禮佛陀的偉大,便積極投身佛教革命,致力於弘傳佛陀的偉大事業。關於佛陀這位偉大的教主,星雲大師除了通過電視、報紙、電台、書法、建築、藝術等多種形式,有聲無聲地宣講佛陀的教理教義之外,還寫了兩本關於佛陀的著作:一是《釋迦牟尼佛傳》,二是《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
人間佛教的佛陀觀——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為探討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佛陀是人不是神,這原是無庸置疑的,然而二千多年來,由於人們對佛陀的懷念、信仰以及政治、文化、社會背景各種因素,致使佛陀逐漸被神格化,成為一位萬能的神,佛教也發展出多佛多菩薩的信仰。在文化發達、理性發展、全民教育普及的二十一世紀,正確的佛陀觀是建構人間佛教思想體系的重要核心,正如星雲大師1953 年的著作《釋迦牟尼佛傳》即提出「知道佛陀,才能認識佛教!」佛陀觀的理解,影響佛教的修學體系、未來發展。本文擬從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來探討人間佛教的佛陀觀。
《釋迦牟尼佛傳》人間佛教思想的表現
星雲大師所著的《釋迦牟尼佛傳》完成於1955 年。數十年間,該書一版再版,不斷重印,深受讀者歡迎。誠如大師所說:「在佛陀傳記如雨後春筍的今天,拙作之所以願意重新印行,是有原因的。」這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本佛教史傳的撰寫蘊含了大師「人間佛教」的理想。通讀全書,我們不難發現「人間佛教」的思想理論幾乎隨處可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