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中美文化講壇系列 紐約佛光人共享佛法傳遞的喜悅
長妙光法師、國際佛光會檀講師趙元修,以及此次論壇主持人趙辜懷箴檀講師。他們從不同的視角深入,探討佛法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與意義,並分享各自在修行過程中所獲得的智慧與喜悅。 論壇主要圍繞兩個方面:一是學習三藏十二部經中,哪一部最具啟發性;二是學習人間佛教或親近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過程中的最大啟發。妙凡法師首先分享早年入佛門時的深刻體會,特別提到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他引用《佛遺教經》中「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勉勵與會者修持忍辱,並強調在生活中應保持清淨心。 妙凡法師指出,修持「生忍」、「法忍」和「無生法忍」能帶來無比的力量,這種力量源於戒、定、慧的修持.....
見證半個亞洲的信仰 體證觀音的慈悲
路北傳至西藏、中國乃至東亞,分別形成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而觀音信仰也隨著大乘佛教的北傳,開始在各國傳承與發展。 適應各國民情 觀音形象多元 李世偉指出,「觀音」一詞最早的紀錄,出現於後漢天竺三藏支曜翻譯的《佛說成具光明定意經》,經中首度提及「觀音」名號。隨後在《無量壽經》、《法華經》、《普門品》等經典的流通,觀音信仰便在中國流傳開來。 而在亞洲地區,觀音在各國所展現的風貌也不盡相同,比如柬埔寨、越南,把觀音稱作「世自在」,視為宇宙最高的主宰;緬甸、泰國則奉觀音為「世主」,意味守護世間之神;在印尼、馬來西亞,觀音被當作保平安的海神;在日韓,百姓視觀音為慈悲的女神,有求必應,庇護苦難眾生.....
川大《全集》論壇 研議人間佛教與社會人生
神秘,走入每一個人的生活。 段玉明由經典的詮釋到社會的維度(次元)二個面向說明,從古至今,佛教的經藏歷經六次結集,從佛教向世界各地傳播的歷史,證實了經藏的本土化、適時調適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傳統的經律論三藏,含括佛陀的一切教法;人間佛教是一種適應公民社會開展的佛教,《全集》包含了人間佛教的基礎教義。此書為21世紀人間佛教成功的實踐總結,三好、四給、五和,可為人間佛教健康有序的發展,提供觀念與實踐的學習, 閔麗提及2002年曾到佛光大學學術訪問,在那趟旅程中,感受到佛光山教團在台灣的影響力。人間佛教的推展,順應時代變遷,強調自利利他,關注現實人生,從過去的傳統「孤燈皇卷」,遠離塵囂的佛教印象中,突.....
【論壇報導】從經論到現實 領略《心經》的般若堂奧
教學系院長郭朝順教授,與佛光山淨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慧知法師進行對談,精彩講說於透過youtube及zoom等不同的網路平台播出,五大洲同步聆聽法要。 慧喜法師於開場時提出:260個字的《心經》,是佛教三藏十二部經中最為普羅大眾所耳熟能詳的經典,同時被視為修行的經典、信仰的念誦、神力的加持。郭朝順教授透過列明十一類《般若經》系統的表單,點明《心經》在般若系統中的特色,指出《心經》的「心」,就是「般若波羅蜜多」整個核心的心要,所以修行需要學習「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而且必須能「照見五蘊皆空」,最後才能夠「度一切苦厄」,達到真正圓滿究竟解脫。 此外,郭朝順教授說明《般若經》與《心經》的關係,以及《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