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跨文化佛法 ―《法華經》父子三喻英、法譯經
分類
論文
期別
作者
徐祥媚
單位職稱
加拿大蒙特婁大學世界語文研究所比較文學組研究生
編者
妙凡、蔡孟樺主編
摘要
傳統觀點認為,由於典籍的神聖性,宗教經典在翻譯過程中難免會產生某些扭曲。這種被稱為「語言正統派」的立場導致了經典的固化,如《古蘭經》就是一個例子,並使得一個全球性的宗教社群儘管內部存在異質性,卻因共同語言而得以團結。教會普遍接受的一種相對務實的語言立場是,為了傳教的使命,翻譯是必要的而
非邪惡的,因為那些翻譯上帝之言的人是受到祝福的,《聖經》亦然。《聖經》被翻譯成多種俗語版本,證明了它們不僅具有宗教價值,還有永恆的文學價值,如尼科洛.馬勒米(Niccolò Malermi)的義大利文《聖經》(1490)、英文的詹姆斯王(King James)欽定本(1611)和法文的路易.賽恭(Louis Segond)版本(1880)。雖然文言文版的《法華經》是從一種印歐語言翻譯而來,而非直接來自梵文,但它因其流暢的散文、優雅的韻文,尤其是胡適於《白話文學史》稱讚為「世界文學裏最美的寓言」,而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占有一席之地。
引文
徐祥媚:〈跨文化佛法 ―《法華經》父子三喻英、法譯經〉,收入妙凡、蔡孟樺主編:,高雄: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25年 09月,頁128-145。
全文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