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融貫·致遠:《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主題與談」在宜興舉行
2025/11/20
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

從太虛大師等近代高僧開創人間佛教以來,中國佛教經歷了一百年的巨變。在社會體制轉型、文化格局重組、生活方式革新的時代背景下,佛教從舊的文化關係中走出,勇敢迎接蜂擁而入的新文化,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變化。這一百年的現代轉型,隨著近十年來很多大師的紛紛離去而到了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人間佛教的傳承也成為佛教史上的一個重大問題。

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于2023年2月5日安詳示寂,享耆壽97歲。這位畢生致力於弘揚人間佛教、推動佛教現代化與國際化的宗師離世後,其思想傳承與實踐延續成為僧俗兩界關注的核心議題。為系統提煉大師108冊《星雲大師全集》的核心要義,讓人間佛教的理論精髓與實踐智慧惠及更廣泛群體,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于大師圓寂後即刻啟動編纂工作,集結十多位佛光弟子集體創作,歷時兩年完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的編撰。2024年5月10日,這部被譽為「開創佛光學現在與未來」的巨著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大覺堂正式發佈,此後諸多機構先後多次舉辦研討會或其他形式的討論會,圍繞這部《傳燈錄》展開多重觀察與評議,其中所激蕩的學術話題值得學術界繼續討論。

2025年11月15日,「傳承·融貫·致遠:《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主題與談」在宜興大覺寺舉行。作為對著作出版後系列學術研討的延續與深化,本次活動聚焦世代交替之際的「傳承」、多元會通時代的「融貫」以及繼往開來使命中的「致遠」,從不同的面向分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所蘊含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李利安教授擔任主持,妙凡法師、程恭讓教授、張文良教授、唐忠毛教授為與談嘉賓,參與人間佛教研究獎學金的碩博士生34人共同出席了本次主題與談活動。

首先,李利安教授對本次與談活動的主題進行了詮釋。他認為「傳承」是人類文明不斷延續的保證,宗教傳承更具有神聖的意義,佛教思想延續兩千五百年,也正是一代又一代接力傳承的結果。中國佛教的傳承因受儒道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宗法制的浸潤,更蘊含著多重因素彼此交織的豐富內涵,呈現出一系列中國化特徵。從吉加夜和曇曜編譯的《付法藏因緣傳》初創佛教傳承譜系,到元代念常的《佛祖歷代通載》,古代中國的佛教傳承建構在不斷延續與修訂中臻于完善。如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的誕生,以其鮮明的現代氣息,把中國佛教的傳承表達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度,其最大的特徵和價值就在於通過匯總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歷史上的主要貢獻,傳承太虛大師以來一百年間佛教轉型的理論成就與實踐經驗,並接續從《付法藏因緣傳》到《佛祖歷代通載》的中國佛教傳承譜系,遙接佛陀本懷,使佛法的古老傳承呈現出嶄新的風采。所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不但是佛光山弟子們對師父法脈的傳承,更是中國佛教百年轉型史告一段落的標誌性事件,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說到「融貫」,李利安教授認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一方面建構了法脈的傳承,另一方面也實現了近現代以來人間佛教的全面融貫,這不但包括佛教內容各宗派之間、三大語系佛法之間,以及佛教與儒道之間的多重融貫,其最精華的內涵還在與現代文明的深度融貫,這是人間佛教最根本的特質所在。他還引用司馬遷所說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認為人間佛教在此基礎上繼續推進和深化,在堅守「融心物之合「的同時,努力「會東西之學」,「成共同之言」,這既是面對多重人性多需求的角色擔當,也是面對現代文明的自我變革,同事也體現了全球化時代佛教走出亞洲、參與人類文明重塑的雄心壯志。

關於致遠,李利安教授認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不僅傳承於既往,更是傳播于未來。近十幾年來,隨著從民國時代走來的一批宗師的紛紛離去,中國佛教近現代轉型的百年歷程也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時候。當告別一個時代之後,人們會猛然發現,當今的世界已不是原來的樣態。特別是AI時代的迅猛來襲,佛教的未來出路在哪裡,佛教的價值如何體現,人間佛教的精神如何才能適應正在迅速變化著的世界,這都是需要人們深刻反思的。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的未來有自己的展望,並充滿了信心,這部《傳燈錄》中對此也有鮮明的表達。只有在現代化轉型的同時,面對世界;在面對世界的同時尋找佛教的角色定位,在現代文明不斷出現難解之題的同時,貢獻來自中國的智慧,人間佛教才有望走向人類文明的前沿,走向遙遠的未來。

主題詮釋之後,李利安教授圍繞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相關的問題逐一展開討論,並就相關話題向各位與談人發問。兩千五百多年前,在佛陀圓寂的那一年,佛弟子們進行集結,回憶、核定、彙編佛陀一生的教法,為佛陀教法的後世傳播確定了依據。歷史變遷,時空轉換,如今這部人間佛教的「傳燈錄」又是如何橫空出世的呢,相信其自有別樣的因緣。妙凡法師回憶起星雲大師2023年圓滿舍壽後,慈惠長老召集了佛光山文教單位的諸弟子並特別提及:在佛教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佛教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有兩個很重要的元素:其一,是對佛陀和祖師思想的整理與彙編;其二,是對佛法實踐形式與應用觀念的統合。2019年,《星雲大師全集(共108冊)》在大陸出版,其中大師談及的修行法門有36種之多,且遍佈在全集的各個角落。為降低徒眾的閱讀成本,是時候出版一本對大師思想歸納及彙編的書籍。因此,在慈惠長老的許可下,妙凡法師以程恭讓教授提出的「星雲大師十大貢獻」為大綱,召集二十多位徒眾參與編輯,並終於在2024年5月正式出版《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該書是進入《星雲大師全集》的「GPS導航」,可以讓讀者快速地、聚焦地掌握重點,掌握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核心思想。

作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的主體框架,來自程恭讓教授總結的「十大貢獻」到底有何內在的邏輯體系呢?對此,程恭讓教授做了詳細的介紹,他指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在體例上融合傳統禪宗燈錄的歷史敘述與系統理論建構。第一、二章從理論與實踐兩個維度介紹人間佛教的雙翼;第三、四章從僧眾與信眾兩個角度介紹人間佛教的雙足;第五、六、七章從傳統佛教之整合、佛教現代化之轉型、佛教國際化之拓展三個面介紹人間佛教的「諸法共相」,這是當代佛教共同面對的議題;第八、九章以兩岸佛教為切入點,介紹維護和平的人間佛教精神,這是「漢傳佛教殊相」;第十章以實踐為根本,闡述人間佛教的修行人生。程教授強調,所謂「十大貢獻」不僅是星雲大師面向現代佛教提出的十大問題,更是他面向問題所提出的十大解決方案。     

誠如程恭讓教授所說,《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與歷史上的傳燈有古今呼應的意義。歷史上的傳燈屬於宗派內部的傳承,而人間佛教不但具有超越宗派的包容,更有直面現代世界的胸懷,所以人間佛教的思想傳承與傳統的宗派傳承自然有密切的關係,值得深入討論。針對李利安教授提出的這一新問題,唐忠毛教授認為,人間佛教的思想傳承可直接上溯至釋迦牟尼時代,並貫穿佛教各宗派,其核心就是「佛教在人間,佛教為人間」的人間性本質。太虛大師曾言「人間佛教不是我的發明」,星雲大師亦強調「佛教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佛教」,兩位大師的論述印證了佛教中本具的人間性以及人間思想的根源性與普遍性。唐教授引用太虛弟子法舫的論述,指出人間佛教的發展傳承可分為四期:第一期為從釋迦牟尼時期到小乘時期的古代人間佛教,貼合當時的時空背景與民眾需求;第二期為馬鳴、龍樹以來至隋唐時期大乘佛教階段的中古時期人間佛教;第三期為佛教傳入亞洲多地的近代人間佛教;第四期則是乙太虛大師、星雲大師為代表的現代人間佛教,並持續回應時代發展訴求。唐教授進一步提出人間佛教可以被理解為多宗共具的一種實踐行態還是一種宗派意義上的存在,這個問題值得討論。但宗派並非是佛教的割裂,其本質是佛教應對不同時空中人們的根性而做出的契理契機地啟動佛教自身活力的一種智慧回應方式,是契合特定人群根性的「方便法門」。唐教授強調,現代人的心智結構與思維已擁有顯著的理性特質,他們普遍接受科學思維薰陶,這與古人的思想方式差異較大,而人間佛教正肩負著回應現代人群理性需求的時代重任。唐教授還解讀了太虛大師與星雲大師對宗派的認知。他認為兩位大師均具備超越傳統宗派的開闊視野,太虛大師宣導「八宗平等」,星雲大師則推動開放包容的傳承體系,而非局限於師徒譜系的狹隘傳承。唐教授認為宗派成立包含幾個核心要素,即獨立的教義系統、修行系統、清晰的宗主意識與傳承譜系,以及獨立的制度系統等。從當前人間佛教的發展來看,佛光山在宗旨意識、傳承譜系與制度系統方面已具備扎實基礎,星雲大師所宣導的「禪淨共修」「禪淨中道」是人間佛教宗派傳承的核心特色,可見佛光山已初步具有宗派屬性。     

李利安教授接著指出,從古代宗法制下的禪宗傳燈,到今天現代文明背景下的人間佛教傳燈,一個不變的主軸就是師徒之間的代際連結,在這種連結中,正統的堅守,佛法的傳承,責任的擔當,師徒的情感等多種複雜因素彼此交織,是佛教師道的一種典型形態。人間佛教的師道與古代的師道自然有很多區別,體現了師徒關係總是隨著時空變化而變化。隨著AI時代的到來,佛教的師道也將迎來很多挑戰,並塑成新型佛教師道從而為佛教未來的傳承發展奠定可靠的支撐。那麼,如何看待AI時代佛教師道可能出現的發展變化呢?張文良教授就這個問題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張教授認為,傳統師道觀念受到AI技術和現代教育制度的雙重衝擊,已經具有了現代的獨特性。在技術層面,AI雖然可以替代知識傳授的工作,但是對「道」這一抽象概念的傳承還無能為力。傳統學堂通過長時間與師長的相處得到言傳身教的薰陶,而這種道德化的傳授在AI時代難以實現。在制度層面,現代大學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以經濟關係為核心的制度體系,這導致師生關係契約化,學生作為消費者削弱了傳統師徒紐帶,而這種關係的轉變對傳統師道關係造成破壞。張文良教授提到星雲大師曾認為師徒關係是「三分師徒七分道友」,而張老師認為在當今的AI時代,「一分師徒九分道友」的關係可能要更符合當前現實和未來發展趨勢。     

張文良教授在講解過程中穿插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使一個古老而嚴肅話題的討論也充滿歡聲笑語。事實上,中國的師道既有森嚴莊重的一面,也有親切溫馨的一面。《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所體現的師徒關係,既有對大師的崇敬與懷念,也有對大師思想的匯總與傳承,而這些價值得以實現的關鍵還在於弟子們的精神氣象與佛法涵養的深厚支撐。李利安教授請妙凡法師分享一下主持編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的心得,妙凡法師回應說:星雲大師的文章通俗易懂,但實則在理論上擁有豐富的思想史積澱。因此在《傳燈錄》的編輯過程中,對文獻解讀的能力始終都是挑戰之一。妙凡法師認為,在編輯此書的過程中,需要四種能力。第一,是對佛教思想史的準確理解,以便明白星雲大師繼往開來與承前啟後的意義。第二,是對佛教教義的高度掌握,以便明晰星雲大師的思想契合佛理,回歸佛陀之本懷。第三,是對時代特徵的體悟,即對整個社會發展和現實的生活充滿關懷,以便體悟星雲大師「因病予藥」的弘法佛法理念。第四,是對佛教的願心,即全心全意的擔當弘揚佛法的使命,以便完成星雲大師的宏願。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的編輯過程中,妙凡法師作為一個弘法者與菩薩道上的行者,正是一位新師道時代的傳燈人。     

看來,當代人間佛教的傳燈,既是星雲大師威德感召的所傳,也是弟子們願力加持的能傳,二者前後呼應,代際交會,自有其內在的邏輯。這便涉及到一個世界宗教史上常見的世代更迭問題。時間上的世代交替與法脈上的一以貫之,自古以來既是文化傳承的基本路徑,也是一個經常引發多種問題的關鍵節點。李利安教授的觀點得到張文良教授的回應,他接著闡釋了他對世代更迭與人間佛教永續傳承問題的一些思考。張教授認為,傳承優良的思想精神是每一個宗教團體都要面臨的課題,在這方面,佛教歷史上有豐富的經驗。張教授還講述了船子和尚為夾山和尚開悟不惜獻身的故事,並高度評價了這種師徒關係的古典之美。他又以澄觀和尚接受宗密和尚為徒的故事,指出師徒之間靈魂契合極為寶貴。最後,張老師認為,儘管時代變化,但古代先賢的智慧,依然值得我們當代人學習並弘揚,相信人間佛教的世代更迭和永續傳承將為未來的佛法傳承展現成功的範例。     

世代更迭與佛法永續,既是文明傳承的核心命題,更具象化為師徒間的心靈契合與使命接續,而其本質,正是文明主體性自覺與彰顯的必然歷程。唐忠毛教授從佛教中國化視角審視人間佛教當代傳承的主體性,指出人間佛教已遠播五大洲,面對多元受眾時,其以獨特智慧平衡民族特質與本土化適配的實踐,正是主體性自覺的生動彰顯。回溯人間佛教的起源與發展脈絡,唐教授指出,人間佛教是近現代佛教從自身傳統中自我變革而來的產物,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成果,其中從佛教的「人間性」來看,其呈現出一種立體化、階次性結構特徵。如太虛所言,從人間改善到後世增勝,再到法界圓明、最終趨向佛道。人間是完整修行體系的一環。唐教授強調,中國文化現實主義人間底色也深刻影響了人間佛教的發展,尤其深受儒家人間性思想的浸潤。儒家所重視的現實人倫關係、孝悌之道,以及立德、立功、立言的價值取向,在人間佛教的思想體系中也都有所容受與體現,這也構成了人間佛教的中華主體性特質。針對人間佛教在亞洲之外的傳播現狀,以及兩岸人間佛教在共同基礎上的部分差異,唐教授提出,對中華主體性的自覺,是推動人間佛教主動開展跨文化對話的重要前提。通過不同主體間有意識、積極的溝通與對話,能夠更好地適配各地的文化語境並完善針對性的在地化方案,進而促進人間佛教發展的世界化進程,助力其在全球範圍內實現更廣泛的文化共鳴與良性發展,並以其自身智慧參與到現代文明的共建之中。     

說到人間佛教的世界化進程,李利安教授在與談活動一開始便從歷史與現實的雙重視角對這種佛教思想的世界意義與未來發展給與充分的肯定和樂觀的預計。這種判斷和自信首先來自對人間佛教思想內涵的深刻理解。關於人間佛教的思想特質、基本精神等問題,學術界討論很多,學者們從不同角度的觀察,對認識人間佛教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鑒於程恭讓教授在人間佛教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李利安教授請教程教授在這方面是否又有新的見解。程恭讓教授再次重申其早年成果中的觀點,即人間佛教的本質是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的辯證統一,並加入了一些新的解釋。程老師從佛法化、中國化、國際化三個維度展開論述。他指出,人間佛教的本質與其合法性根植於「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的辯證統一。他引用《小品般若波羅蜜經》中「大鳥墜天」的典故,比喻菩薩行需兼具理論智慧與實踐智慧,即「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的結合,此二者如大鳥雙翼,缺一不可。程教授指出,星雲大師正是融貫般若與善巧方便兩種智慧的當代大德,而人間佛教在新時代的根本特質,正是理論智慧與實踐智慧在當代語境下的重新融合與創新展現。

隨後,與談活動進入問答互動環節。先後有多位聽眾提問,臺上與談人在問答環節中均發表了自己對相關問題的見解。聽眾的積極參與,彼此之間的熱烈互動,將與談活動推向高潮。最後,李利安教授向始終保持高漲熱情的聽眾表示感謝,向高見迭出的幾位與談人表示感謝,並鼓勵青年學者擔當起學術傳燈者的角色。座談會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高雄市大樹區興田里興田路 153 號
886-7-6561921 #2501-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