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由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鑒真圖書館協辦,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擔任學術協作的2025年度(第十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術研討會于江蘇宜興佛光祖庭大覺寺開幕。此研討會為2025年度人間佛教研究獎學金的論文發表環節。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三單監院妙憫法師、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教授、上海大學佛教思想史與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副所長張文良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區域文化資源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唐忠毛教授,以及參與今年人間佛教研究獎學金計畫的海內外學術界34位碩博士生共同出席了開幕式。
開幕式由大理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廖文慧主持。西北大學李利安教授在致辭中表達了以下看法:第一,佛教作為最早的世界宗教,經歷了多次重大的時空變遷。隨著佛教的全球性傳播,佛教在與不同文明的交往中連續不斷地進行自我革新。近現代以來,中國佛教從古代與儒道對接轉變為與現代文明對接,隨著文化關係的變革,逐漸形成人間佛教的潮流,這是佛教中國化的又一重要成果。所以,研究人間佛教就是研究正在發生的佛教歷史,是非常有學術與現實的價值的。第二,星雲大師是中華文明的傳承者,是愛國宗教人士,是兩岸一家親的友好使者,是佛教中國化的踐行者,是近現代中國佛教史中的代表人物,他在人間佛教理論建構與實踐體系的現代轉型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其中所涉及的學術問題極為豐富,值得後人認真研究。第三,堅持學術原則,是每個學者的基本素養,也是人間佛教研究獎學金十年以來長期堅持的準則。相信通過此次研討有助於提升青年學者的學術能力,也為未來的學術歷程打下堅實基礎。
上海大學程恭讓教授在致辭中希望研究者在研究人間佛教的初始即對什麼叫人間佛教形成自己的理解,否則容易喪失在語境的泥淖中。程教授從自身的研究出發,提出了自己對人間佛教的定義,認為人間佛教具有三個標誌:第一,從宇宙觀角度來看,人間佛教是在天神和人類之間更加重視人類價值的宗教;第二,從人生觀標準來看,人間佛教是在現世人生和生前死後之間更加重視現世人生的宗教;第三,從修行觀的角度來看,人間佛教是既重視個人修行又重視社會參與並在二者之間尋找恰當位置的宗教。
中國人民大學張文良教授在致辭中分享了自己在此次評審論文中的感想。此次參評論文中有一篇研究星雲大師佛教“樂”思想的文章,張老師對這篇論文印象深刻,因為研究中所討論的“樂”與傳統刻板印象中所理解的“苦感佛教”具有差異性,更不同於基督教的“罪感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間佛教生髮出受眾對於“樂”的重視,這種“樂”不是庸俗和膚淺的快樂,而是在當代生活的壓力下更積極的情感調動,激發和強化了佛教信眾面對世界樂觀的態度。因此,張老師認為,人間佛教的定義應在程恭讓教授所提出的定義之上加入第四個標準,即人間佛教是一個重視“樂”的宗教。
華東師範大學唐忠毛教授在致辭中認為,人間佛教研究獎學金體現了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對青年學者的愛護與關心。佛教悠久的歷史和寬廣的哲學體系是學術研究領域持久挖掘的寶藏,這為學術研究提供了長久發展的基石。佛教中國化與佛教現代化共同激發出的人間佛教擁有更廣闊的視野,這有助於佛教融入現代文明,也是人間佛教參與現代社會共建的前提。
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三單監院妙憫法師在致辭中歡迎青年學者的到來並預祝活動圓滿。星雲大師提倡“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她認為宜興大覺寺就是這種精神的體現。妙憫法師肯定了各位青年學者在研究過程中對人間佛教的理解,她希望青年學者可以在生活中觀察與研究,發掘人間佛教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
最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致辭。她引用星雲大師曾說的“我要做義工的義工”,認為這是“重新估定價值”的體現。星雲大師是當代佛教中國化的代表,他提出人間佛教適應時代應保持“隨緣而不隨便,合源而不合流”的態度。同時,妙凡法師作為人間佛教的參與者與觀察者,介紹了佛光山的基本精神,即“制度領導、非佛不做、唯法所依、集體創作”,這是當代社會的需要,也是人間佛教現代化的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