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理念下的寺院空間演變研究 ─以江蘇宜興大覺寺為例
「人間佛教」理念下的寺院空間不僅是僧眾修行的道場,更是面向大眾開放的公共場域,其既符合宗教神聖性的要求,又貼近民眾生活化的日常,從中體現出「人間佛教」理念與寺院空間形態的完美結合。其空間形態適應社會,融合現代理念,形成獨具特色的現代寺院空間景觀,在道路規劃、建築布局風格、藝術裝飾方面都有突出表現。總體來看,江蘇宜興大覺寺呈現出從建築形式單一、神明信仰空間、封閉威嚴的宗教場所走向空間設計多元、文化交流場域、開放共用的生活場域演變的特徵。同時,其具有傳播佛教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提供社會服務等重要功能;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而日益深化佛教中國化、佛教現代化的思想;在演變過程中蘊含著佛教弘法模式的不斷轉變。
熟悉的陌生人:兩岸宗教交流中的星雲模式
星雲大師多年來對推動兩岸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講經弘法、學術交流,以及慈善事業等方面都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可以說大師是當之無愧的兩岸和平使者。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在理論上來源於大陸佛教傳統,但是他的實踐卻又有著現代的思考和關懷。對於大陸來說,他既是熟悉的、親切的,又是陌生的、新鮮的。為此,本文稱他為「熟悉的陌生人」。本文以宜興大覺寺的重建為例來說明星雲大師在兩岸交流中的獨特角色。大覺寺復建之後,對當地文化起了很大的淨化作用,尤其是傳播佛教文化、淨化人心的努力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在星雲大師所帶來的人間佛教進入本地的過程中,地方原有的佛教傳統與信仰逐漸被喚醒、創建與發明,星雲大師起到了一種文化合力的作用,進而影響到當地的當代文化建設導向。另外,在與大陸的交往中,星雲大師作為一位「熟悉的陌生人」,扮演了一個創造性又有挑戰性的角色,大陸民眾對星雲大師的歡迎、接納、崇敬,甚至是追隨,說明地方信仰傳統已經實現了文化的「疊加」和「新習俗的創造」。
空間‧儀式‧認同——人間佛教的記憶之場
1967年,星雲大師在高雄開創佛光山,致力於推動「人間佛教」。時至今日,佛光山在全球已經創辦近300所道。些遍布世界各地的佛光山道場,並非僅有佛教寺院一種形態,還包含學校、雲水醫院、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其他形態,成為佛光山在世界範圍內弘法的重要場所。這些遍布全球的佛光山道場聚了文化、教育、宗教等多元特徵,不僅承載著佛光山的歷史與記憶,更是「人間佛教」思想得以具體實踐的有機載體,由此也就構築了人間佛教的記憶之場。筆者認為佛光山全球道場之中,有兩個具代表性的空間場所,為台灣佛陀紀念館和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通過考察兩者具體的空間呈現與儀式展現之間的内在連,以及基於空間、儀式所建構起來的認同及其內在邏輯,以期揭示人間佛教記憶之場的建構過程及其在機理。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評介
2015 年3 月程恭讓教授出版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一書,該書在2015 年3 月江蘇宜興大覺寺舉辦「第三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上正式與大陸學者見面。 本書分為四卷。卷一題「星雲大師與二十世紀人間佛教」,包含三篇長文,分別討論星雲大師在現代人間佛教近百年發展歷史以及元明六百年來漢傳佛教革新、轉型歷史中的地位與作用。
雲湖書院首期經典研修班—可借鑒的信眾教育模式
目前,隨著各種社會問題的出現,隨之出現了各種為解決這些問題的各種機構、組織或者學習班。佛教作為中華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身又擁有廣大信眾基礎,在面對這些社會問題時也在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信眾教育是否成功,關係到佛教的發展和社會的淨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各種社會問題的解決。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通過以宜興大覺寺舉辦的「書香雲湖.雲湖書院」首期和第二期經典研修班作為研究對象,對研修班的辦學宗旨,所依託的教材,主講教授和法師,學員構成情況,學員對研修班的回響以及研修班結束之後,對學員所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從而指出:雲湖書院的舉辦,面對社會各行業信眾,注重解行並重,既有經典的學習,又有經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踐。讓學員對佛教更加充滿信心,同時自律自省,完善自己,影響周圍環境,創造更加美好的社會環境。這可以成為大陸在信眾教育方面可借鑑的一種模式。
論壇紀實:《星雲大師全集》論壇紀實
此次因「傳承中華文化—2019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的因緣,有25位碩博士生到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參與論文表會,也因為這個因緣,我們邀請到學術界非常優秀的三位教授為我們講評,因而成就了今天晚上《星雲大師全集》論壇。
總序
2013年起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共同策畫的「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每年三月底在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舉辦。「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由南京大學程恭讓教授發起召集,邀請兩岸佛教的專家學者以「人間佛教」為題,從經典、歷史、思想、宗派、文學、性別等各種不同面向研究,感謝大家共同成就。而為了讓這個時代的人間佛教為21世紀佛教弘傳的歷史,留下史料參考,此人間佛教的研討會將每一年繼續舉辦,我衷心企盼,在專家學者研究領域的專長上,以學術弘揚佛法,為佛教留下更多善美的因緣。
總序
2013 年起,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共同策畫的「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每年三月底在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舉辦。 仔細想起我和佛教學術的因緣,最早開始於1977 年,成立《佛光學報》,歡迎佛教學人發抒高見,共同來莊嚴佛教思想。1982 年,韓國「大韓傳統佛教研究院」的院長金知見博士,想來佛光山舉辦第五屆的「國際佛教學術會議」,我一向歡喜助人善事,也鑑於推展國際佛教的重要,就欣然同意。
總序
2013 年起,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共同策畫的「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每年三月底在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舉辦。 仔細想起我和佛教學術的因緣,最早開始於1977 年,成立《佛光學報》,歡迎佛教學人發抒高見,共同來莊嚴佛教思想。1982 年,韓國「大韓傳統佛教研究院」的院長金知見博士,想來佛光山舉辦第五屆的「國際佛教學術會議」,我一向歡喜助人善事,也鑑於推展國際佛教的重要,就欣然同意。
總序
2013 年起,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共同策劃的「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每年三月底在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舉辦。 仔細想起我和佛教學術的因緣,最早開始於1977 年,成立《佛光學報》,歡迎佛教學人發抒高見,共同來莊嚴佛教思想。1982 年,韓國「大韓傳統佛教研究院」的院長金知見博士,想來佛光山舉辦第五屆的「國際佛教學術會議」,我一向歡喜助人善事,也鑑於推展國際佛教的重要,就欣然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