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佛教對社會福利的貢獻(三之一)─綜觀星雲大師在解行上的詮釋(中譯)
人間佛教與生活儒學
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
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
佛教「福慧雙修」思想的現代性意義
佛教建築的使用與管理
從生命的轉化看中國人間佛教的開展
晚唐五代敦煌佛教轉向人間化的特點
現代佛教文學創作的先驅——談許地山文學作品的佛教特色
煩惱與佛教的聖化:對現代主義的反省
論惠能大師革新佛教的意義及對佛教中國化的推進
禪藝合流與石濤畫論的禪美學
韓清淨居士佛教思想之特質析論
人間佛教是當代佛教的主流
人間佛教對社會福利的貢獻(三之二)─綜觀星雲大師在解行上的詮釋(中譯)
中國佛教現代化的嘗試與挫折(西元一九一二─一九四九年)
六朝佛教史研究的現代途徑初探——以後秦姚興的政治與佛教為例
世界人類的和平與共生
佛法與自由──太虛大師佛學思想中的自由觀念
佛教的「空」觀念及其在當代社會中的影響
宋初九僧詩集考述
建設人間佛教的宗教家──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
唯識法門與心理健康─唯識派心理學的時代意義
基督教「愛觀」與佛教「慈悲觀」的比較─宗教社會關懷的倫理基礎
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論大小乘佛教融和的開展
曹洞宗歸宗青原一系的原因初析
謝靈運山水詩的佛教思想
關於江泌女子僧法誦出經
人間佛教的女性觀─以星雲大師為主的考察
人間佛教對社會福利的貢獻(三之三)─綜觀星雲大師在解行上的詮釋
北傳大乘佛教的起點─紀元後西北印以「釋迦佛」為中心的思想、造像與禪法
佛教教學對現代教育的啟悟之探索
佛教與中國文化
宗密以後的華嚴宗
從佛教與中國傳統禮俗文化之相互影響看未來
論《大乘起信論》對禪思禪詩的影響
論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詮釋三皈、五戒及生權的內容
論宋代天台宗山家、山外之爭
禪學與哲學的心靈療養
《法華經》之弘傳者「法師」的詮義探研
人間佛教是當今世界佛教發展的必然趨勢
才市念佛詩的止觀解析─念佛法門的止觀次第擬構
六波羅蜜自他兩利之評析
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與中國佛教的現代化
弘一大師書信考(一)
佛教的學術研究和大學教育
佛教與現代倫理——不殺生戒及少欲知足
佛學與現代醫學:佛教醫學引論
探討人間佛教的「人」(二之一)
傳統中醫VS.人間佛教
論「應」
「人間佛教」之意義
「三歸依」歌曲之初步整合探究
「本生譚」的詮釋
人間佛教的藍圖(一)
人間佛教與佛教的現代化
弘一大師書信考(二)
探討人間佛教的「人」(二之二)
楊文會與近代佛教復興
道安格義佛教思想述評
達摩《易筋經》論考
關於《轉法輪經》(二之一)
《大乘起信論》研究百年之路
人間佛教的藍圖(二之二)
人間佛教與佛教人間倫理觀
天台宗是否為中國人最早建立的佛教宗派
弘一大師書信考(三)
名言施設與諸法實相─智顗與三論師假名觀的差異
佛教的自我教育與生活實踐─以天台宗二十五方便為例
南北朝涅槃師的判教及其價值意義
程頤天理論的建構及其與佛學之因緣
論中國佛教心性本體論的特質
禪宗與宋代詩歌創作論
關於《轉法輪經》(二之二)
「Dasein」的含意與譯名(「緣在」)─理解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的線索
人間佛教思想在高科技社會的切入點
弘一大師書信考(四)
老莊的心齋靜默與楞伽禪的守心觀淨比較研究
佛教史上的改革創見大師(上)
佛教的慈悲主義
佛教海上南傳中國之探討
佛教與中國音樂
宗教立法之芻議
念佛禪─一種思想史的讀解
唐代佛教寺院土地買賣的法律文書初探
從敦煌吐魯番所出早期寫經看佛教的東傳西漸
道元禪師的身心──與《華嚴經‧淨行品》的關係
論中國佛教倫理思想及其現代意義
人間佛教的展望
有容乃大:佛教思想一瞥─以敦煌石窟佛教藝術為中心
佛教史上的改革創見大師(下)
佛教思想與現代社會
佛教與基督宗教的會合點
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講於總統府二OO一年慶祝行憲暨國父紀念月會
洞山良价與曹洞宗風
荊溪湛然受華嚴教學的影響
從天台智者大師的圓頓止觀看病裡乾坤
從秀才天子到皇帝菩薩─論蕭衍的宗教信向與治國歷程
慧遠大師早期生平尋蹤
論中國佛教的主要社會功能
藏傳佛教在元代政治中的作用和影響
關於宋代寺院的轉輪藏
人間佛教在心理治療與心理輔導上的應用
天台智者的內外之判
心學流變與晚明佛教復興的經世取向
比丘尼僧團的發展
回歸‧圓成‧超越─論大乘佛法與現代人生
宗喀巴《現觀莊嚴論金鬘疏》「四抉擇分」釋義
唯識空觀的研究
從兩個層面看佛指舍利
悉曇學敘論
晚唐五代敦煌僧人飲食戒律初探─以「不食肉戒」為中心
論《大乘起信論》的「一心二門」
論宋代寺院合法性的取得程序
歷代僧道人數考論
觀佛思想的形成
《大乘起信論》的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
牛頭禪與般若空觀的關涉
佛道經典書帖考
俄藏義淨《西方記》殘卷研究
唐五代禪宗修習的典籍─以敦煌寫本《六祖壇經》為考察範圍
提婆達多之研究
發心與發展
華嚴思想的現代意義
經世佛教─太虛的新佛教運動
頓悟漸修與魚兔荃蹄
龍門石窟交通遺跡與佛教藝術的歷史聯繫
人間佛教與普世倫理
山陰詩友喧四座,佳句縱橫不廢禪──支遁考評
本淨、本寂與本覺─論中國佛教心性論的印度淵源
有關《中論》的〈業滅〉與〈戲論滅〉
佛教興學的往事與未來
兜率內院疑點之探討
試論東方美學的特色
試論南宋志磐的佛教史觀─以《佛祖統紀》為中心
論師的時代─對僧傳中六朝義學論師的分析
論隋唐五代至宋初的藥師信仰─以敦煌文獻為中心
關於《中觀論頌》各品結頌的性質─以第十八品為中心的一個探究
「自我」與「無我」─從西方心理學的困境談佛教心理治療
三武一宗之繼代者的復佛
元代佛經譯僧沙囉巴
支遁與玄學─兼論釋道安時代佛教般若學之玄學化
佛教與花的因緣
宗教團體與監獄宗教教誨─對佛光山在明德戒治分監活動之實證分析
從《南陽和上頓教解脫禪門直了性壇語》論荷澤神會之教法
敦煌寫本「九想觀」詩歌新探
龍樹
釋門判教與現代新儒家
《開寶藏》研究
人間佛教之特性及其思想
古印度佛教的不殺生思想
佛教與自然生態(上)
空性智慧、佛教意義治療學與佛教詮釋學的治療學─論佛教的生命關懷與心靈治療
略析《佛性與般若》在牟宗三哲學思想進展中的位置
敦煌本六祖壇經與心地法門
華嚴境界與中國美學
慧南與臨濟宗黃龍派
論《金剛經》人間佛教思想對南宗禪的影響與發展
《瑜伽師地論‧菩薩地》之修行結構論
「趙州無」的語言符號解讀
六祖壇經與華嚴思想─敦煌本壇經的無相戒與妄盡還源觀
止觀修習與成象、造境─佛教止觀實踐對中國古代審美體驗方式的影響
北魏都城與佛教
西夏的佛教信仰和風俗
佛、道「修道主題」之關係─以李復言《續玄怪錄‧杜子春》與葛洪《神仙傳‧壺公》為中心之探討
佛法與現實─太虛大師佛陀現實主義思想論
佛教本體論譯經中所使用的「非」與「無」
佛教與自然生態(下)
教理、僧制與儀軌─宗派佛教成立的三個因素
清康熙帝延請五世班禪晉京未遂事件的經過
僧肇般若與王弼易學
《金剛經》和〈書山水序〉
「四大名山志」的修撰過程及其宗教意義
佛教知識論的形成(上)
佛教思想對高行健作品的啟迪─以《靈山》和《八月雪》為例
佛教叢林語言規範
唐代的文人與佛教
唐代僧籍管理制度
略論人間佛教及其在當代的推展
陶淵明的詩歌創作與晉宋佛教之關係
敦煌寫卷「患文」的宗教醫療觀
論佛教對古代漢語詞彙發展演變的影響(上)
論晚明佛學的性相會通與禪教合流─以晚明佛教四大師為例
儒釋之間:朱熹與禪散論
人間佛教的實踐與「生活書香化」之展望
山林寺院與都市寺院─兼論蘭若比丘和人間比丘
中唐詩學造境說與詩之變─兼論佛教思想之影響
佛教知識論的形成(中)
於馬祖處小窺禪宗思想、禪風發展
商品佛教音樂與舞曲大悲咒
隋文帝發展佛教意識形態背景之探討
義工教育訓練─以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為例
論佛教對古代漢語詞彙發展演變的影響(下)
禪宗戒律革命在人間佛教中的意義
關於土族藏傳佛教信仰的調查研究─以青海省互助縣五十鄉霍爾郡村為例
九轍法師考
人間正道是滄桑─後印順時代的台灣人間佛教
中國佛教與孝道─從唐代佛教論起
太虛大師與佛教美學
玄奘法師與唐太宗、高宗─初唐政教關係的個案研究
佛教知識論的形成(下)
帛法祖的譯經及其在隴右的佛教活動
前理解與視域融合─論中國佛教心性論範式的歷史形成
從名古屋七寺的兩部疑偽經資料探討疑偽經在漢語史研究中的作用
敦煌寫本《小法滅盡經》非疑偽經考論
緣起說的地位何在?
論佛教傳播史晚期的音樂本土化─傣族和日本佛教音樂的比較
《圓覺經道場修證儀》「禮懺法」新探
12─13世紀南宋‧高麗禪宗界的現實對應和思想基礎(上)
人間佛教與現代理論
佛經譯詞的文化二重奏
唯識學認知理論的現代心理學解析
試探北宋僧佛日契嵩釋儒一貫思想─以高達美哲學詮釋學為進路
寧夏固原須彌山圓光寺及相關番僧考
漢語律本名相詞彙研究
歐陽竟無的孔學論觀─以佛解儒的一個例證
論明代佛教孝道觀─以《目連救母勸善戲文》為例
12 ─ 13 世紀南宋‧高麗禪宗界的現實對應和思想基礎(下)
元代內地畏兀兒僧徒佛事活動輯考
毛澤東與佛教
古印度佛教女性觀(上)
佛教與現代經濟理論
沒有台灣人─在台灣居住的,都是台灣人
敦煌寫卷「亡文」的生命教育
虛雲和尚的禪學思想
當代台灣佛教與基督教間的一場深層次對話─現代禪教團與中華信義神學院對話初探(上)
《法華論》之研究(上)
「不妄語戒」與人間佛教的實踐
古印度佛教女性觀(下)
唐代《道僧格》及其復原之研究
唐代佛教文學與俗曲─以敦煌寫本〈五更轉〉、〈十二時〉為中心
神會與初期禪學
現代禪與中華信義神學院對話的根本問題與焦點─現代禪教團與中華信義神學院對話初探(下)
論佛教弘化的現代轉型與人間佛教思潮——以太虛「人生佛教」思想為中心
論佛教信仰的理性特徵
融攝的對話─佛教與科學關係的兩種表現形式之比較
《法華論》之研究(下)
佛教與臨終關懷
佛圖澄山西遺迹考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簡論
海德格的「存在論差異」與大乘「二諦」論
智旭對《周易》「大過卦」的佛學解讀
隋唐初期禪觀對西方淨土法門的影響(上)
傳教士眼中的中國佛教(上)
試論敦煌壁畫中的佛教環境保護意識
論《神會語錄》之編集年代及編集者劉澄的背景
羅汝芳與祖師禪
五世達賴喇嘛入覲─兼論清順治至乾隆諸朝冊封達賴喇嘛的問題
日本平安末期「入宋僧」奝然之入宋事蹟
弘一大師圖論之一:弘一大師與西泠印社
我對「世代交替」的看法
明代太監與佛教關係考述─尤其以明代北京地區佛教為中心的考察
星雲大師與趙樸老
現象學的構成觀與中國古代思想
隋唐初期禪觀對西方淨土法門的影響(下)
傳教士眼中的中國佛教(下)
當代南韓的人間佛教
試論印光大師與太虛大師之思想差異─以近代佛教面臨之困境及其改革發展為背景
人間佛教對全民教育的影響─以「人間佛教讀書會」為例
弘一大師圖論之二:弘一大師與馬一浮法緣之詳論
本土化潮流中「弱勢族群」對優良「生活文化」的期許
自覺與行佛
佛陀信仰及其社會關懷─當代中國東南沿海佛教徒宗教生活現狀調查報告
佛教如何在現代社會發展的一點思考
注重落實的現代人間佛教─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新探
邁向後「文明的衝突」時代,開啟地球文明新紀元
《盂蘭盆經》系及其註疏與佛教中國化
「忠」的演進與海外佛教團結的時代意義
人間佛教行者與社會解放(上)
中國近代佛教史上的激進與保守(上)─以太虛與圓瑛之間關係為中心的歷史考察
弘一大師圖論之三:弘傘法師與寬願法師影像之辨
民初顯密關係論述評─以密教弘傳浙江及其效應為視角
永明延壽與中國佛教新趨向的形成
從《肇論》看玄學向佛學的轉變
從衝突到兼容─中古時期傳統社邑與佛教的關係
談佛門師徒
人間佛教行者與社會解放(下)
中國近代佛教史上的激進與保守(下)─以太虛與圓瑛之間關係為中心的歷史考察
心冥空無 跡寄文字─中唐詩僧靈澈生平及詩歌考論
以麥積山石窟雕塑藝術為例論北朝佛教人間化傾向
弘一大師圖論之四:佛教美術的輝煌之作
玄奘與中國羅漢造像藝術
法門寺四十五尊金剛界曼荼羅的八大明王(上)
說偈子
稼軒詞中的佛學情境
論豐子愷的佛教思想
《華嚴經》的形成、漢譯、基本思想及其修行論意義
「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四之一)
大乘唯識止觀的研究 ──以《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為範圍
六家七宗格義問題與玄學關係之分析
弘一大師圖論之五:弘一大師在白馬湖
佛教群體與社會資本──美國佛教對社會福利的貢獻(上)
佛教與回鶻講唱文學
法門寺四十五尊金剛界曼荼羅的八大明王(下)
傅偉勳與人間佛教思想研究
論佛教中的實在論和反實在論─暨論實體自性與特性自性
《入菩薩行‧智慧品》之現代科學解讀
「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四之二)
中古漢譯佛經偈頌體式研究
弘一大師圖論之六: 四大高僧中的弘一大師
回應科學主義是中國佛教近代轉向的重要契機
佛教的科學分析及佛學、科學的比較研究
佛教群體與社會資本:美國佛教對社會福利的貢獻(下)
移民的宗教社會型態與民族性─以台灣系統佛教運動為端緒(上)
當代緬甸內觀修行傳統的興起與巴利學界對於「乾觀者」的爭論
「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四之三〉
弘一大師圖論之七:弘一大師慈溪之行述論與考辨
佛家的緣起終極觀與龍樹的中觀
佛教的「中道」超越之路─對佛教般若中觀超越模式的詮釋
佛教與基督教的孝道論
貝施特和智顗論「惡」的宗教價值──兼談宗教中的「善惡」觀念
冥想與幻覺:兩者可能有關聯嗎?
從菩提達摩到大慧宗杲 ──一個禪學認識架構的歷史形成
推動本土化,不是「去」而是「給」──「去中國化」之我見
移民的宗教社會型態與民族性─以台灣系統佛教運動為端緒(下)
道與「罪」?──中、英文《聖經》翻譯中本體論和人性論的文化差異
「宗教」一詞的文化脈絡比較詮釋──兼論現代宗教教育的定位與取向
「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四之四)
人間佛教與二十一世紀教育的融和之價值與意義
巴利《本生經》喪親個案研究(上)
弘一大師圖論之八:弘一大師在青島湛山寺
佛教看護的源流及其根本思想─以佛經記載為例
佛教經典的胚胎生命觀
阿姜查語錄之止觀解析與禪宗會通
論「人間佛教」對「社區大學」設立理念的深化與實踐
巴利《本生經》喪親個案研究(下)
日本平安時代「盂蘭盆會」之源流和變遷(上)
弘一大師圖論之九:從弘一大師與豐子愷的交往解析弘一大師繪畫作品
洪州禪與中晚唐詩壇
值得尊崇的當代佛學泰斗──永懷印順導師
基督新教與人間佛教的現世關懷──經典編纂的比較研究
從《摩訶止觀》看「煩惱即菩提」在天台圓教中的意義
淺論迦留陀夷
節慶民俗及宗教觀光之資源規畫與遊客行為研究(上)─以佛光山二○○五年新春花木奇石藝展為例
藏傳佛教在台發展的現況與省思
中國禪宗的地方性──從胡適的禪宗史研究說起
日本平安時代「盂蘭盆會」之源流和變遷(下)
弘一大師圖論之十:弘一大師作畫的參照系
再論三階教的歷史定位
佛教從般若到如來藏、佛性思想的發展及意義
星雲大師與當代「人間佛教」(五之一)
從三自性理論演變看唯識思想前後期在價值取向上的重要變化──《解深密經》與《成唯識論》之比較
節慶民俗及宗教觀光之資源規畫與遊客行為研究*(下)──以佛光山二○○五年新春花木奇石藝展為例
以翰墨為佛事:從星雲大師「覺有情」世界墨跡巡迴展論其文化傳道效益
他人和自我──以緣起為中心
佛教對全球問題的概觀
佛教與〈黔之驢〉 ──柳宗元〈黔之驢〉故事來源補說
星雲大師與當代「人間佛教」(五之二)
晉唐時期海路交通中往來佛僧的群體考察
栖神幽遐,涵趣寥曠──以大足寶頂第二○號石刻「養雞女」與麥積山第一六五窟泥塑「供養人」為例論宋塑之美及其他
從敦煌遺書存目看中古河西寺院系統的文化群落
《普門院經論章疏語錄儒書等目錄》中所載書籍傳入日本的時間之辨疑
人生百事
玄沙師備三句綱宗與薦福承古三玄的比較──禪宗思想在唐宋之際的變化的一個例子
生命的終極關懷──基督教救贖論與佛教解脫觀之比較研究
石頭系禪法──無垢卻須浴
佛教禪修與身心醫學──正念修行的療癒力量
星雲大師與當代「人間佛教」(五之三)
馬祖時期教導方式的轉變
唯識繫於人間之基本向度
從西方歷史、後現代主義與佛教觀點探討意識(上)
淺論六祖的無相三歸依思想
人天師範 VS. 轉輪聖王——從釋迦佛陀論出世與入世的抉擇課題
宗教與和平──二○○六年三月廿六日講於國際自由宗教聯盟世界大會
東晉襄陽、廬山僧團與士族
花蓮縣第三級古蹟吉安慶修院調查研究
星雲大師與當代「人間佛教」(五之四)
荊溪湛然與袁晁之亂
專制王權下的傳統中國佛教制度
從西方歷史、後現代主義與佛教觀點探討意識(中)
晚唐五代敦煌地區《大般若經》信仰與地方政權的關係
略論唐宋時代的「隨求」信仰(上)
紫柏大師與東林黨人
〈泰山經石峪金剛經〉的書法藝術
中國文化與五乘佛法──二○○六年三月十九日講於嶽麓書院
日本淨土教儀禮的音樂特性──受容與創造的軌跡(上)
佛光山「佛教音樂」實踐歷程之研究(上)
星雲大師與當代「人間佛教」(五之五)
從西方歷史、後現代主義與佛教觀點探討意識(下)
略論唐宋時代的「隨求」信仰(下)
論黃庭堅書法思想的禪學基礎
藏傳佛教六字觀音像研究(上)
觀音經變與敦煌莫高窟寺院講經之蠡測
《百喻經》故事的文學特質(上)
化世與益人──二○○六年十月國際佛光會第十一次世界大會主題演說
日本淨土教儀禮的音樂特性──受容與創造的軌跡(下)
回鶻文佛教譬喻故事研究──以吐魯番本回鶻文《折吒王的故事》為例
佛光山「佛教音樂」實踐歷程之研究(下)
略論笈多譯《金剛經》的性質及其研究價值
禪宗與人文主義
禪機與境界──王維和蘇軾禪詩比較
藏傳佛教六字觀音像研究(下)
釋仲殊的人格特徵及其詞成就的取得
《百喻經》故事的文學特質(下)
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上)──2006 年 12 月 8 日講於紅磡香港體育館
水陸法會淵源考
古代的傳統佛教教育
佛教五戒與中華民國刑法之比較研究(上)
佛教無我思想的論理(上)
馬一浮佛學解釋學芻議
論達磨像的演變──以達磨傳記為例
禪門的人格教育:基礎、方法與成果
《清淨法行經》語詞考辨
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中)──2006 年 12 月 9 日講於紅磡香港體育館
佛教五戒與中華民國刑法之比較研究(下)
佛教無我思想的論理(下)
佛教與社會正義
唯識三性與唯識中道
從古文獻記載論《梵網經》之真偽
略論因明「源唯佛說」
維護緣起:宗喀巴批判「無分別」說的實質
慧思《法華經安樂行義》對《法華經》的引用與詮釋
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下)──2006 年 12 月 10 日講於紅磡香港體育館
存覺神祇思想之探討
密教的出現
從文本論《梵網經》之真偽
從古印度佛教與耆那教之苦行觀論聖俗關係之演進(上)
梵行與婆羅門教
新竹市竹蓮寺歷史調查與研究
論作為教派的淨土宗──以普度及其《蓮宗寶鑑》為中心
關於弘一大師繪畫作品的若干答疑
有關宗教法答問
宗教與經濟倫理──淨土真宗與近江商人(上)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
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的認知與詮釋(之一)
星雲大師與人間佛教全球化發展之研究
星雲的教育領導風格初探
星雲對臨濟禪的詮釋
星雲禪與人間佛教
從古印度佛教與耆那教之苦行觀論聖俗關係之演進(下)
從宗教社會學觀點論析星雲大師的領導法
佛教徒人生所得探討
佛教經濟學:迷思與現實(上)
佛教與社會的應答─兼論當代寺院經濟資源拓展的若干思索
亞當‧斯密「經濟人」思想的佛學考量
宗教經濟倫理─淨土真宗與近江商人(下)
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的認知與詮釋(之二)
論佛教對快樂與經濟繁榮的看法
中國書道藝術的內在主體性進路——以禪宗精神為中心
安貝卡與其新佛教運動之研究(上)
佛教經濟學:迷思與現實(中)
佛教經濟學的存在意義及其條件
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的認知與詮釋(之三)
從「三教同源」看梁武帝之政治理念
敦煌佛教藝術之社會性表現
千載悠悠──論宋濂對歐陽修、契嵩的接受與超越
安貝卡與其新佛教運動之研究(中)
佛教經濟學:迷思與現實(下)
唐代〈驃國樂〉中的十二首佛曲及舞蹈內容解析
唐代求法僧攜帶漢本佛典西行考略
從敦煌本《通門論》看道經文體分類的文化淵源及其影響──兼論佛經文體和道經文體的關係
試論佛教發展中的文化匯流──從〈劉師禮文〉談起
道元對心常相滅論的批判
《迴諍論》的內容及其語言概念之探討
「萬劫不復」與「劫後餘生」──從佛經的「劫」談起
台灣的人間佛教‧公民社會‧公民涵養(上)
生命的繩線‧緣分的牽繫‧家庭的紐帶
合儒釋而會通之:周汝登與佛教
安貝卡與其新佛教運動之研究(下)
佛經音義「字體」考
海德格與龍樹:從「語言」概念到實踐內涵之比較(上)
從S.1344 《鳩摩羅什法師通韻》再論玄奘的正音問題
酪、酥和醍醐考源
大隨求陀羅尼咒經的流行與圖像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考
台灣的人間佛教‧公民社會‧公民涵養(下)
早期佛儒孝道觀的比較研究
佛教場所的營造
言說與倒錯──人間佛教論的現代的意義──
海德格與龍樹:從「語言」概念到實踐內涵之比較(下)
馬祖綜論──關於馬祖的經歷、遺迹、禪學、時代及語錄
從三教造像的演進看儒釋道的融合
節孝、修悟與隱跡:祇園禪師修行道場胡庵之考述
一心法門論
一函遍覆
一個辨證法的人生
二十年來的幻影(節錄)
三隨煩惱之考究
大乘佛教的三唯論
大乘絕對論——佛法發展情形(節錄)
中國唯識學興衰之面面觀
六和合義
心經懸示
主編海潮音刊十年之回顧(節錄)
以佛法研究佛法
出世與入世之義
末那識與人生的關係
永明四料簡之研究
玄奘大師的精神——乾坤萬古一完人(節錄)
在家二眾不應剃度收徒說
佛法與宗教對辨
佛教大乘真宗
佛教的身心觀
佛教怎樣到民間去
佛教家庭憲法俗講(選錄緒言、第八講)
佛教進行商榷書
佛教對人生的看法
佛教與中國文學
佛學抉擇論(節錄)
抗戰期間日僧在華之活動
來果禪師的禪風─紀念來果禪師圓寂四十周年
念佛與拜佛
念佛與修觀
法源論
附佛法的兩性問題
建設社會需要的寺院和僧眾
建設家庭佛教
律儀基礎上的人間佛教
律學要略
怎樣普及僧教育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講述(節錄)
參禪的先決條件
婦女學佛緣起
從「變文」的產生說到佛教文學在社會上之地位
從永嘉大師證道歌說到門戶之見
從佛法的本身說到僧伽再說到社會
無量壽經與淨土法門關係重要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造作、翻譯、內容和題解
菩薩戒與比丘戒之異同
僧青年應培植研究佛學的興趣
與許地山居士論宗教
儆告十方佛弟子啟
學佛真義重在行
憲法上宗教問題
龍樹無著中道觀同異之一解
禪七開示
警告我國僧伽
攝大乘論懸談
讀梵室偶談
《十六觀經》觀法大意
《小止觀》禪修法門簡介
《四十二章經》講記(節錄)
《金剛經》人間佛教思想對洪州禪的影響與發展
《梁高僧傳》所載「竺曇摩羅察」事蹟之研究
《壇經》的般若思想
「四諦」與「四弘願」的關係
一乘佛法
了解《金剛經》──走在正確的修行路上
二十一世紀中國(香港)佛教之路──兼論天主教教宗對佛教的錯誤詮釋
中央上人革命史
天台性惡論的序說
台灣佛教世紀交替的回顧與展望
弘一大師的佛體書法
玄奘、窺基以及法相諸家之淨土論
安寧療護的佛教倫理觀
佛光山教育事業之探討──以「信眾教育」為中心
佛教的時空觀
佛教的真理
佛教的輪迴思想
佛教是慈善宗教嗎?
佛教與宗教及哲學
戒律生活與日常生活
我們的宣言
我對戒律的幾點意見
宗密大師的禪教合一說
宗教與生命──在生命教育脈絡下的宗教教育芻論
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
空色‧色空
前五根識的勝用(節錄)
為武昌佛學院告全國佛教徒書
師弟之道
唯識學之產生及其史略
從求法艱難說到閱藏的功德
提高佛教常識
著了袈裟事更多
評〈中國文化所受印度佛教之影響〉(節錄)
圓瑛大師禪淨雙修的思想
業力的探討
境由心現心逐念成
對佛教應有的認識
對於經懺佛事的新估價
演進中的小乘佛教
誡胡適之博士
緣起性空(節錄)
整建台灣佛教方略芻議
賴耶的建立、差別、界地
禪那的組合
禪的生死觀
關於《圓覺經》問題——讀《胡適禪學案》有感之一
關於惠能得法偈的再探
關於學佛的誤解
〈瑜伽燄口召請文〉注解
《金剛經》石經之研究──以房山石經中的《金剛經》為主要探討
《楞伽經》要義及其歷史地位
「自通之法」的深層探索──依「緣起」法則作為論述脈絡(節錄)
二部僧傳戒的追憶與期望
人生的正見
人間佛教的建築空間理念
十數佛法
中國文化對寺院修行的影響(節錄)
天台的觀心法門──以《觀心論》為探討內容
天竺最早東來比丘尼
比丘尼應具的學行
出家須知
弘揚佛法需要語體文
正信三寶弟子的皈依信仰觀念
生命的根源
如何做個有用的出家人
佛教的覺醒
佛教報恩論
佛教道德觀
佛教與文學的因緣
何人可以修行信心成就
忍辱護瞋心
我研究佛學之心得
我對世界和平的願望
改革現代比丘尼制之我見
依《觀經四帖疏》論《觀經》的念佛法門
呼籲藏傳佛教重建比丘尼傳承
宗教佛教與科學
南北傳涅槃經之比較
為公忘私
香港佛教的回顧與前瞻
修習法華懺之意義及其功能
原始佛教的業報思想
素食營養之研究──兼論肉酒煙葷之過患(節錄)
唯識所現──從唯識談心法與色法
唯識學派的三重檢討結構
從《妄盡還源觀》略探性起義
從出家說到提倡尼眾教育
從安寧病房看臨終助念的施作
探究《無量壽經》的人間性思想(節錄)
現在和將來的志願
華嚴三聖圓融觀中所彰顯的法門
經變圖之研究與清涼畫藝
談唯識學上的四分說
論佛法與王法──以南北朝時代胡族治下之北地為主
賢首宗杜順三觀與論理學
學佛的第一步工夫
遺愛人間
隨侍翻譯二十年
龍樹空性思想及其源流
禪宗與淨土
禪修境界之檢證原則
韓國比丘尼僧伽的角色與地位
《仁學‧四十九》
《成唯識論》研究次第
《金剛頂發菩提心論》淺略釋敘
《金剛經》校勘記
《海潮音》與太虛法師
「我」之世界觀
中國佛教中興計畫書
五會佛之由來
六信四願三幸──行齋自警錄
太戈爾、甘地與佛教
世間相的認識和人生實踐的真諦
正信與迷信
玄奘大師在各譯場的翻經生活
生活的藝術
由佛法來看觀念論
由宗教立場談幾首寒山詩
名山遊訪記自序
因支之構成
因諸邪魔外道的被禁敬告佛教徒
自述學佛之因緣
佛日增輝
佛刊署名芻議
佛法之光的燃料
佛法之宇宙觀、人生觀、心觀
佛法要領(節錄)
佛法淺解與佛法救國
佛法與科學
佛法與養生
佛家辯證法
佛教東來對中國文學之影響
佛教科學觀(節錄)──佛教是純理智的宗教
佛教與和平
佛無靈
佛學大意
佛學界說
岑學呂的一封公開信
我怎樣做一個佛教徒
辛未夏遊普陀山日記(節錄)
居士之淨土教論
初修禪定入門方法(節錄)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總綱
保富法(節錄)──修慧說
南三北七教判之說
南無阿彌陀佛解
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奇蹟──我念觀世音菩薩的感應
為中國佛教會事對黃健六居士之商榷
致聶雲臺居士書
原始佛教論
消業往生與帶業往生
狼山觀音院後記
高麗版大藏經之沿革
祛其他宗教教劫之疑(節錄)
唯識八偈序
唯識三十頌集釋(節錄)
唯識指掌要論
唯識新論簡述(節錄)──述唯識新論的緣起兼告唯識學家
唯識新羅學
唯識與唯物
淨土三要述義跋
略說《地藏經》與在家學佛的關係
被誤解去了的佛教人生觀
敦煌本《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疾品》演義跋
華嚴宗教義略說
意志非自由非不自由
慈悲與愛之區別
敬告注佛經之居士
當生成就之佛法
境相章
對於邏輯派攻擊佛學的駁議
與李澹緣(息)書
與戴傳賢院長論迎請班禪禳除國難書──由佛法真理,批評密宗誦咒救國──
影印宋版大藏經緣起
論「神滅論」
論佛法與宗教、哲學以及現實之關係
論佛教與群治之關係
儒佛兩家同體精神之對照
學佛最初之決定(節錄)
歷代漢文大藏經概述
禪學卑言
《碧巖錄》解題
人生世界問題之解決
中觀學的開悟(節錄)
什麼是道
元代佛寺田園及商店
六無為法辨正
六道輪迴與放生
弘一法師的生平
永懷源公教授和尚
印度醫學對於中國醫學的影響
住馨溪、考佛蹟
佛化建國芻議
佛性初詮
佛法與中華文化
佛教的布施學──《毗耶娑問經》選講(節錄)
佛教經籍目錄綜考
佛學之根本真理(節錄)─真空觀
吾人何故信佛教乎?何為學佛乎?
我與太虛大師的一段因緣
念佛法要(節錄)─明蓮池袾宏大師《雲棲法彙》節要
空理與心性之學
空與有的管見
南傳佛學的中心思想──無我
南嶽單傳
度牒在宋代社會經濟中的地位
怎樣實踐佛法
原子與無我
唐五代之法難與中國佛教
般若心經蘊空義之商榷
國父遺教談素食
淨、禪、菩薩行與中國文化
莫疑經典
就緣起論漫談中國大乘佛學思想演變過程中嚴重的疑難(節錄)
評胡適之談佛學
義淨旅印二十五年中曾一度返回廣州考
實相
漢譯《增一阿含經》中的大乘思想
維摩大士化跡因緣(節錄)──〈不二法門品〉
儒佛兩家思想的異同
禪的世界觀
觀音及其聖像
《唐五代敦煌寺戶制度》評介
五明學基本的內容
五觀與五音──為「觀音」釋義
什麼是佛法(節錄)
本願思想的起源及其名號
生存的前提
向知識份子介紹佛教──佛教的人生觀
因明論式在佛教哲理思維上的應用
多元社會中的馬來西亞佛教
朱子理學與佛學
西藏佛教史料的特質和種類
佛法與世法的交流
佛陀出家、成道及涅槃年譜的研究
佛陀教育思想的本質(節錄)──無限的教育愛和靈活巧妙的啟發
佛家智慧的基礎──緣起觀
佛教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潛在能量
佛教的因果觀念
佛教的精神與特色(節錄)
佛教的精神價值
佛教的隱喻心理諮商
佛教稱謂漫談
佛教與科學
佛學講要(節錄)──持戒是學佛的第一步
戒從心生
長風玉山秋──從明復法師書簡談一位禪僧的生命情懷與禪藝術觀
阿吒力教與密教──依現存之大理古代文物所作的考察
革新佛教之芻議
飛揚在自由之邦的黃袍──泰國佛教面面觀
原始佛教的緣起觀
茶道與禪道
從科學與佛學看因果觀
淺談現存兩種最古僧傳的傳記分類和編次
淨土立教本旨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的編纂始末及出版經過
略談佛法在解決人類自身建設問題上的作用──從世紀交接點看佛法
無我精神的廣泛運用
發揚佛陀精神
菩薩畏因 凡夫畏果
隋唐佛教(節錄)──唐武宗滅佛
睡多無益 少睡有害
請固本培元
彌勒下生成佛的幾個譯本的異同
禪宗公案的現代轉釋
禪的頓悟
禪院生活和中國社會(節錄)──百丈清規的主要結構
一個理科學者觀佛學
一個與學佛婦女有關的問題
十善業道
三唯要義
不丹閉關人(節錄)
天台智顗的佛教哲學與生命實踐──實相哲學與圓頓止觀的交響1
太虛大師和漢藏教理院
古印度哲學中自證認識之來源的探討
生命自主
印光大師畫像記
自然無性論
佛七瑣記
佛法在世間
佛教為何出現於世
佛說阿彌陀經──題解
佛學與文藝
我的佛緣
我愛與我恨
沉靜的觀想
受想行識與七藏
東方藝術之宮──談阿姜塔石窟雕刻造像
東蓮覺苑最近事業報告
竺法護的翻譯初探
阿底峽的佛學思想及其對西藏佛教之影響
流淚與流汗
皈依佛教的理念、感想與機緣
致吟雪女士第三來書
重構女身成佛的話語場景
香港早期之佛教發展(節錄)——香港地區山林佛教之興起
修習法華懺之意義及功能
原始佛教的處觀
哲學諮商中的生命教育對話──以佛教《百喻經》之「譬喻」為例
破除三毒以謀世界和平
唯識思想的十二緣起說:以中邊分別論為中心
婦女學佛應有的態度
從一鋪佛像說起
從心理學與唯識學的觀點探討《普門品》的教化功能
從佛教角度看人生
從發「菩提心」談起
從瀕死經驗研究激發正向生命意義探討
梁武帝的彌勒佛王形象
圓滿的證覺
感恩與回饋
新社會中佛弟子應當努力的方向
瑜伽師地論敘
當代台灣佛教政教關係的再檢討──以宗教團體法立法折衝過程為例
當代佛藝創作所面臨的課題
遊金山記
鳩摩羅什於《大乘大義章》中所示佛慧
稱覺為師
鳴沙攬勝
談佛法與科學
談福建的「梵行清信女」
請彌阿誕日禁屠三日上張督書
誰種蓮於路中──論呂碧城追尋淨土之路
學死是超越一切科學的科學
觀無量壽佛經釋論
《入阿毗達磨論》講疏玄義
《牟子理惑論》檢討
大乘佛法之精神
大乘佛教之發展(節錄)
中國的佛教建築
本無與性空
光孝寺與六祖惠能
佛教與中國繪畫
佛經翻譯論
佛學與人生
佛學與人生之關係
宋元釋藏刊本考
宗與能立
法藏《金師子章》釋義
南北朝佛教流行的原因
南北朝隋唐之佛學
炳靈寺石窟概述
記敦煌出六朝婆羅謎字《因緣經》經幢殘石
唯識思想今論
略談智化寺的京音樂
勝宗十句要義論訂正
揚州大明寺考略
談北京雙塔寺海雲碑
曇無讖與所譯《大般涅槃經》前分
藏譯印度佛學論著錄目(節錄)
攝山之三論宗史略考
護生畫集序
《六祖壇經》德異刊本之發現
《阿彌陀經疏》通勘
一個拚命的留學生──玄奘
印度文化與中國佛教
印度文學歷代名著概說──第二期佛教文學綜述(節錄)
印度佛教有與空論
佛法和科學
佛家的存有論
佛教文學史上之一大問題──《大唐西域記》之譯與撰
佛教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佛教哲學規模及其發展
明太祖遣僧使日本考
南朝至唐光孝寺與禪宗之關係
浮屠與佛
從榆林窟壁畫耕作圖談到唐代寺院經濟
略述「法相」「唯識」義並論熊十力《佛學名詞釋要》
略談宋明儒學與佛學之關係
麥積山的佛教藝術
惠能傳質疑
敦煌《六祖壇經》讀後管見
評進化論──生命及道德之真詮(節錄)
圓仁與其《入唐求法巡禮記》
慈恩寺和大雁塔
禪宗五枝派別述略
禪宗參究者應具有的條件與認識
禪風、學風、文風──《五燈會元》新探
《理門論》論式中的歸納成分
「俗講」開始時代的再探索
久松真一的禪與茶
中國佛教建築簡史
北魏馮熙與敦煌寫經──魏太和寫〈雜阿毗曇心經跋〉
台灣的第一座寺院──竹溪寺
如何閱讀漢文佛經
佛教對於中國音韻學的影響
宋代僧侶對於栽茶之貢獻
房山石經遼金兩代刻經概述
信仰與審美──石窟藝術研究隨筆之一
看了敦煌古抄《佛說觀經》以後
唐宋時代中韓佛教文化之交流
涼州石窟遺跡與「涼州模式」
喬達摩佛陀之凡聖問題
敦煌所出唐變文彙錄
敦煌寫本〈海中有神龜〉跋
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
雲崗石窟造像中一些題材的考釋
僧祐律師與南朝石窟
臺灣古佛考
談「變文」
論〈浮屠與佛〉1
論玄奘留學印度與有關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些問題
儒佛教義的生活領導
禪宗的特點和地位
《楞伽師資記‧道信傳》管窺
大乘佛陀觀與基督教神觀
中國佛教──修道論
中觀瑜伽之歷史關涉
心性本淨之意義
日本佛教的本土化與教化
日本明治維新初期的佛教
王法與佛法
未來佛教所面對之因應問題
印度的佛教石窟
佛性與人性‧遼國通理大師的心性之說
佛陀的倫理觀
佛教的道德觀
佛教對宗教間對話的貢獻
沉默之教的《維摩經》
法稱的邏輯著述及其流派
原始佛教中慈悲之意義
真人與慈悲──鈴木大拙對臨濟和趙州的評價
偉大的佛教古美術寶藏──怛叉尸羅
認識禪藝術
緬甸的佛教藝術與建築
龍樹與中期中觀學
彌勒‧無著‧世親時期的大乘佛教
禪是虛無主義嗎
關於巴利文佛教聖典的結集和修訂
顯現於《阿含》中的業論──業的餘勢及其影響
《大唐西域記》玄奘新譯的音韻特色──一千年前音譯觀念的兩條路線
《父母恩重經》研究
天水麥積山第120窟開鑿時間及其有關問題研究
心識的如來藏化──《奧義書》影響下的唯識思想轉型
弘一法師〈重興草庵碑〉考釋
石霜楚圓禪師的宗風與唯識法城
早期禪宗祖統的建立及其現代意義研究
從唯識的觀點探討閱讀的文章對心識的影響
當陽玉泉寺元代鐘銘及關公顯聖傳說之考察──荊楚佛教遺跡調查之一
慧遠法性無性的體極論及果報哲學
禪宗與宋初詩壇
西魏北周時期的佛教發展
佛教與人類所面臨的雙重挑戰
佛教與和諧社會
智者大師出身地考辨──關於「荊州之華容縣」的古今諸說之檢討
隋朝社會和佛教
新發現「浮屠祠」模型初探
鈴木大拙與西方語境下的禪學研究
儒佛思想之衝突與融會
《大正新修大藏經》冊五十二所收《北山錄》訛誤補正
《祖堂集》聯綿詞探析
《菩提道次第廣論》之奢摩他學 (上)
「中道一心」抑或「一心中道」:論永明延壽的「一心」與中道思想的關係
西山與《禪家龜鑑》(上)
佛陀紀念館建館緣起
南亞佛教「四大聖地」的形成、演變及當代價值
神會禪法思想之研究──以《南宗定是非論》、《壇語》為主
試探敦煌出土五種漢文寫本《壇經》的先後親疏關係
論佛陀紀念館的時代意義(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之奢摩他學 (下)
石刻李元珪紀事與洛中佛教的文化資源意識
西山與《禪家龜鑑》(下)
佛光山蘭陽別院信眾團體治療現象研究
佛教造型藝術品在三武一宗法難中的被毀和倖存考
具有官方色彩的佛教義邑──以西魏巨始光造像記為例
唐宋禪師「臨終示法偈」探微
雲門宗旨及五家宗風禪法蘊合的雪竇禪
黃陵縣雙龍峪村千佛洞水月觀音造像
鈴木大拙的杭州之旅
論佛陀紀念館的時代意義(二)
論佛教引發的五則文學審美命題
環保與心保國際佛光會二○一○年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主題演說